三角对话:斯坦尼、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
2003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三角对话:斯坦尼、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是2003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世雄。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是在20世纪文明对话的大背景下,回顾中国戏剧界与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三者之间的对话,总结我国在吸收外国戏剧文化、开展文化交流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而探索若干理论课题。
本书图文并茂,以中俄两种文字撰写,分成上下两部分。书中考察了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和以中国剧作家为代表的梅兰芳、焦菊隐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所代表的戏剧观念和美学体系的交汇震荡及其深广影响。内容涉及了〝文化大革命〞中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诋毁和对话剧艺术的摧残;戏剧观争鸣与中国话剧的转向、〝布莱希特热〞及其存在问题等12章。
目录
绪论:对话与综合
一 课题的确立
二 从二元模式到三元模式
三 关于对话的曲折性
四 影响与反馈
五 从对话到综合
第一章 斯坦尼体系及其渊源
第一节 全面、正确地理解体系
第二节 体系与俄罗斯先进戏剧文化
第三节 史迁普金的影响
第四节 契诃夫和高尔基的影响
第五节 托尔斯泰的影响
第二章 “莫斯科对话”
第一节 中国戏曲对梅耶荷德、塔伊罗夫的影响
一 俄罗斯人对中国戏曲艺术看法的转变
二 梅耶荷德的早期实验与中国影响
三 塔伊罗夫与《黄马褂》
第二节 1935年梅兰芳访苏及其深远影响
一 中苏艺术家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左讨
二 梅兰芳访问的深刻影响
第三章 布莱希特:最活跃的对话者
第一节 布莱希特戏剧
——德国文化的产儿
第二节 布莱希特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第三节 布莱希特1935年的莫斯科之旅
第四节 布莱希特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五节 布莱希特对中国戏曲的认识与误读
第四章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第一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作的翻译出版
第二节 斯坦尼体系对中国话剧教育和演剧实践的影响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斯坦尼体系的高潮和存在问题
第一节 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传播方式
第二节 体系对中国话剧表导演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 孙维世
二 欧阳山尊
三 舒强
四 金山
五 李默然
六 胡伟民
七 马科
……
第六章 焦菊隐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第七章 1950年代末到“文革”前夕关于斯坦尼体系的论争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中对斯坦尼体系的诋毁和对话剧艺术的摧残
第九章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复归
第十章 戏剧观争鸣与中国话剧的转向
第十一章 “布莱希特热”及其存在问题
第十二章 从选择走向综合
结语:在新的高度上对话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俄文附录一 本书内容提要
俄文附录二 1980年代中国舞台上的苏联戏剧
作者简介
陈世雄,1944年11月生,196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俄语专业,1979年结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编剧进修班。1982年获上海戏剧学院硕士学位,1986年结业于列宁格勒大学语文系。先后于1993年、1998-99年和2003年赴香港中文大学、莫斯科文化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2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0-1999年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戏剧理论、俄罗斯与欧美戏剧、闽台地方戏剧。出版学术专著《西方现代剧作戏剧性研究》(1983,中国戏剧出版社)、《苏联当代戏剧研究》(1989,厦门大学出版社)、《现代欧美戏剧史》(1994,四川教育出版社)、《戏剧思维》(1996,福建教育出版社)、《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与周宁合著,2000,中国戏剧出版社)、《三角对话――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2003,厦门大学出版社)。作品有随笔集《莫斯科郊外的回想》(2000,鹭江出版社)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代表作《戏剧思维》于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外,多次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会优秀著作奖、全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优秀著作奖、曹禺戏剧奖、田汉戏剧奖评论奖等奖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05 00:2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