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鲤(学名:Cyprinus multitaeniata)是
鲤科、鲤属鱼类。体侧扁而高,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腹部较平直。头短,略侧扁,头长短于体高。吻短而钝,吻长大于眼径。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较厚,表面有许多小乳突。须2对,口角须长于吻须。眼大,侧上位。鳞较大。侧线略弯,向后伸达尾柄正中。背鳍与臀鳍均具硬刺,背鳍外缘平直或稍凹。胸鳍末端可伸达或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可伸达肛门。尾鳍深叉形。鳃耙短,下咽骨中长,较宽;咽齿主行第1枚齿较粗大。体背侧暗灰色,腹侧银白色,体侧鳞片边缘暗色,形成数行纵纹。鳍呈灰黑色,边缘色较深。
形态特征
背鳍Ⅳ-17~20,
臀鳍Ⅲ-5,
胸鳍Ⅰ-16,
腹鳍Ⅱ-8~9。
侧线鳞36,背鳍前鳞11~13,围尾柄鳞16。第1鳃弓外侧鳃耙18~23。下咽齿3行,1·1·3-3·1·1。体长为体高的2.2~2.5倍,为头长的3.3~3.9倍,为尾柄长的7.7~8.6倍,为尾柄高的6.4~7.3倍。头长为吻长的2.8~3.0倍,为眼径的2.8~3.3倍,为眼间距的2.7~2.8倍,为尾柄长的2.3~28倍,为尾柄高的1.7~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6~0.9倍。
体侧扁而高,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腹部较平直,尾柄髙稍大于尾柄长。头短,略侧扁,头长短于体高。吻短而钝,吻长大于眼径。口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领骨末端伸达眼前缘的下方。
唇较厚,表面有许多小乳突。须2对,口角须长于吻须,末端后伸超过眼前缘的下方。眼大,侧上位,眼间宽,稍凸,眼间距稍大于眼径。鳞较大。侧线略弯,向后伸达尾柄正中。
背鳍与臀鳍均具硬刺,背鳍外缘平直或稍凹,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前,至吻端的距离小于至尾鳍基距离。臀鳍起点与背鳍倒数第3至第5根分枝鳍条相对,
鳍条末端可伸达尾鳍基。胸鳍末端可伸达或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可伸达肛门。
尾鳍深叉形。
鳃耙短,其长约为鳃丝的1/2。下咽骨中长,较宽;咽齿主行第1枚齿较粗大,呈圆锥形,齿冠光滑,其余齿呈日齿状,齿冠一般具1道沟纹;左右侧咽齿沟纹常不致。
体背侧暗灰色,腹侧银白色,体侧鳞片边缘暗色,形成数行纵纹。鳍呈灰黑色,边缘色较深。
生活习性
三角鲤的适温范围广(0~39℃),在中国广西的气候条件下,其在池塘、河沟均能自然越冬。三角鲤属底层鱼类,耐低氧。在
鲢鱼、
兴国红鲤、
散鳞镜鲤及三角鲤混养的池塘中,当鲢鱼、兴国红鲤、散鳞镜鲤因缺氧而日夜浮头不沉时,三角鲤却很少浮头,且摄食正常,解剖观察肠道,其食物充塞度仍可达到2级,而鲢鱼则完全停止摄食,肠道充塞度不到1级。在三角鲤与丰鲤混养的池塘中,当丰鲤因缺氧而浮头时,三角鲤亦能安然无恙。
三角鲤是以底栖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食物主要构成为:环节动物(水蚯蚓和颤蚓等)、节肢动物(摇蚊幼虫和沼虾等)、软体动物(蚬、幼蚌和螺等)。此外,还有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有机碎屑、水生植物种子、植物的根和茎以及丝状藻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颗粒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30~35%)。三角鲤的摄食量很小,在苗种阶段,肠的充塞度普遍为3~4级,成鱼阶段常处于1~3级,以1~2级者居多。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越南。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左江、右江、红水河、漓江、柳江、邕江、郁江)。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雌鱼3+龄性成熟,雄鱼2+龄性成熟。属一年多次产卵类型。卵沉性,粘性。2~4龄鱼的相对繁殖力为55~88粒/克体重,产卵水温为18~30℃,产卵最适水温为22~28℃,产卵季节为2~10月,盛产期4~5月。在中国红水河,每年5月上旬前后,河水第一次上涨、水质浑浊时,大量亲鱼集中产卵繁殖,亲鱼产卵一般进入支流或河湾处,受精卵常粘附于被水新淹没的杂草上,在池塘饲养条件下,亲鱼性腺发育良好。
受精卵淡黄色半透明,沉性,具粘性,吸水后卵径为1.8~2.27毫米。三角鲤胚胎发育时间与水温呈负相关,自受精至孵出所需时间,水温15.3~22℃时为124小时,19~24℃时为107小时20分钟。刚出膜的仔鱼,全长4.5~5.0毫米,肌节35对,尾鳍褶与背鳍褶相连接,胸鳍、腹鳍、臀鳍原基已出现。大部分时间侧卧水底,偶尔作垂直运动。
人工繁殖
人工催产的特点:上述方法进行人工催产,催产率可达到90%以上,效应时间短,产卵数量多,而且孵化率较高,适合于大规模的苗种繁殖。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1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主要价值
三角鲤是一种名贵的鲤鱼品种。因三角鲤肉质比一般鲤鱼要细嫩、鲜美, 而深受消费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