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法轮经,(梵Dharma-cakra-pravartana-su^-tra),一卷。唐·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叙述佛陀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三转四谛之理,憍陈如及八万诸天乃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又谓此经能饶益世间,令梵行者速至安稳涅盘之处,故称之为三转法轮。
所谓三转,即︰
(1)示转︰肯定四谛,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及其相状。
(2)劝转︰依四谛之次第,劝应知苦谛、断集谛、证灭谛、修道谛。
(3)证转︰也依四谛之顺序,说明既已知、断、证、修后仍须觉证之原因。又因每一转各具眼、智、明、觉四行相(巴利传是眼、智、明、觉、寂五相),故成十二相。此即所谓的‘三转十二行相’。后世之小乘佛教、法相宗、天台宗人对此三转十二行相,各有不同的看法。
本经异译本颇多,内容略有不同,大致可分为广略二类,所谓广本乃由(1)序分,(2)离二边中道八正道,(3)四谛三转十二行相,(4)五比丘得法眼,(5)诸天欢喜证诚,(6)流通等六部分构成,略本则完全略去第二及第三之四谛释义部分。本经与《杂阿含》卷十五第三七九经、藏传《Chos-kyi hkhor-loh!I mdo.》、梵本断简皆属略本,而《转法轮经》、巴利《大品》第五十六相应第十一~十二经、藏传《Chos-kyi h!khor-lo rab-tu-bskor-bah!I mdo.》、《五分律》卷十五、《四分律》卷三十二等则属广本。其中,究以何者为古本,殊难遽下断言,但就(2)、(3)皆言及如来成就等正觉而言,当可推知以五比丘为说法对象而说四谛或中道者,实乃有关如来证道内容之异说,两者皆是单独传世,其后由律藏之编纂者合糅为一书。汉译《杂阿含》缺少第(2)中道成道之文,正能呈现其原初风貌,此说另可依阿毗昙全未提及中道之内容为证,至于巴利《相应部》内存有该文,当系对校律藏修正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