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堰镇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下辖镇
三道堰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北部,成都市西北部,距成都市主城区22公里,郫都城区6公里,东、北与新都区新繁街道,西与安德街道唐昌镇,南与红光街道团结街道郫筒街道接壤。三道堰镇地处成都市母亲河府河上游,岷江的两大支流――徐堰河柏条河并行穿越镇域而过,因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导水灌田而得名,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川西古老小镇,历史上是有名的水陆码头和商贸之地。三道堰镇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全国特色小镇”“全国宜居小镇”“国家卫生乡镇”等称号,拥有国家级4A景区2个、3A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二级公路郫彭路、成彭快铁纵贯南北,蜀源大道(沙西线)、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横跨全镇。
历史沿革
1996年11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2002年9月被成都市政府确定为成都市小城镇建设特色镇,
2007年1月被成都市政府列为全市60个优先发展新市镇之一,至今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古蜀水乡休闲旅游新市镇。
2022年6月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
行政区划
2019年古城镇撤销,原古城镇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三道堰镇管辖。
三道堰镇辖7个村和3个社区。分别为:三堰村、青杠树村、秦家庙村、古城村、中平村、花牌村、邻城村、古堰社区、八步桥社区、马街社区。
地理环境
三道堰镇位于成都市近郊,东与郫都区团结街道、新都区新繁街道毗邻,西与郫都区唐昌镇安德街道接壤,南与郫都区红光街道郫筒街道相连。距成都市区19公里、15分钟车程,距郫都区城区6公里,距绕城高速公路8公里。境内有国家级二级公路郫彭路纵贯南北,沙西线、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横跨全镇,以及连接沙西线和三道堰城区的水乡街,中心位置突出,交通十分便捷,商贸活跃,对周边地区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的辐射作用。
三道堰镇是成都平原上有两条河流纵贯全境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其得名因古望帝和从帝在柏条河治水期间,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导水灌田而来。地处成都市母亲河府河上游,岷江的两大支流――徐堰河柏条河并行穿越镇域而过,水源丰富,水质清澈,亲水性好,生态环境优美,是历史上有名的水陆码头和商贸之地。域内水系发达,是都江堰自流灌溉首善区、全市饮用水源地, 素有“古蜀水乡”之称, 镇内的古城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全国特色小镇”“全国宜居小镇”“国家卫生乡镇”等称号,拥有国家级4A景区2个、3A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镇域内无工业污染企业,镇内的柏条河和徐堰河两大河流是全国水质最优的河流,也是西南最大的自来水厂——成都市自来水六厂的水源提供地,承担着成都市90%以上的供水。
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三道堰镇首座交通“红绿灯”在八步街与郫彭路交叉口建成投入使用,为过往群众的通行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三道堰镇党委、政府也将以此为标志,开始新一轮的水乡休闲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环城路、滨河旅游快速通道、新团路三道堰镇段和镇文化活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交通状况
郫彭路、蜀源大道(沙西线)、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彭高铁贯穿全境,未来将建设成汶高速古城枢纽,成为成汶高速起点。
通讯状况
光纤电视、通讯已实现村村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在境内设有基站,实现通讯无盲区。
城镇建设
三道堰镇拓展产镇融合空间,做强文旅产业核心引擎,厚植农旅文创产业优势,增强片区辐射带动能级。三年来,经济体量规模不断提升,全镇年均GDP达19.8亿元,年均税收2.49亿元,镇域经济体量居全区乡镇首位。同时,坚持顶层规划设计,高起点编制镇域空间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和产业发展策划,完成7个村规、4个片区控规和3个专项规划,基本形成以锦江绿色发展走廊为轴,两河生态湿地核心区、古蜀文博核心区为双核,非遗文博、轻奢民宿、滨水度假、创意农业、特色街区五大组团的“一廊双核多组团”发展布局,初步形成了上下衔接、全域覆盖、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此外,依托成汶高速古城枢纽建设,打造川西精品旅游环线重要节点;依托成彭高铁古城TOD片区综合开发,进一步增强对新都、彭州、都江堰等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建成25公里镇域旅游精品环线,村通公交覆盖率达100%,实现公共交通15分钟内通达中心城区和周边市区。通过“高铁+高速+市域快速路+区乡公路+绿道”道路体系建设,形成“外联内畅”的立体交通网络,镇区人均道路面积达17平方米。
近年来,为保证碧水长流,三道堰镇全面实施增花添彩、亮水治水、退楼显水、引水入镇,投资1.2亿元完成滨河景观提升和光彩工程,徐堰河、柏条河先后被评为成都“最美河流”;建成四级绿道45公里,打造生态湿地2500余亩、生态公园10个,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32.5平方米,人居品质极大提升。
同时,深入挖掘成都平原水文化、民俗文化内涵,提炼建筑符号和风貌标识,严格管控川西民居为主的城乡建筑风貌,塑造宜居宜业宜游“古蜀文脉、川西水乡”品质品牌。
水资源
镇内目前有西南地区最大的自来水厂——成都市自来水六厂,每日生活供水量100万吨。解决成都市区80%的供水,城市基础设施第一个BOT供水项目已并网供水。
电力资源
三道堰电力资源丰富,有装机容量3750千瓦的罗家桥水力发电厂;新建成的35千伏输变电工程已投入运营。
天然气
镇内有日供气3万立方米的天然气配气站。
历史文化
古镇静静地躺在百里长河,千年流水带着岷水的情感梳理着古镇秀美的容颜。只因有这一河好水的滋润,才使得这古镇浸透了水光月色,流淌着悠长古韵,积淀了古老川西厚重的底蕴。城镇建筑以亲水性为主题,临水而筑,以灰瓦白墙、小青瓦屋顶、高低错落的风火山墙、挑梁等为特征的徽派建筑与川西民居风格温情结合,是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农历端午节举办的龙舟会,以赛龙舟、抢鸭子、放河灯、歌舞表演、川剧座唱、书画展览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是三道堰镇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日。镇域内有堰桥、堰桥文化广场、“三道堰”休闲公园、桥头花园、“三道堰古镇”大牌坊、“水乡坊”、“滨河坊”等仿古牌坊和建于1923年的永定桥、中共郫县第一个支部成立所在地和郫县革命的发祥地――青塔寺、充满传奇和地域特色的古水陆码头、望江楼、闻水阁等特色景点,反映水乡图语的墙体画耐人寻味。正逐步恢复建于明朝的“五省会馆”(湖广馆、广东馆、福建馆、江西馆、陕西馆)、词库等特色景点。三道堰镇也是登山英雄彭仲穆的家乡。
三道堰镇建筑特色以“亲水性”为主题,沿柏条河两岸的吊脚楼、吟诗楼、品茶楼、书画楼、棋牌楼、饮食文化楼、观景楼围绕在永定桥周围,遥相呼应。微风拂过,碧幽的水面波光鳞鳞,置身其中顿感境深意长,让人流连忘返。
城镇建筑总体部局通过对层数的控制和建筑平面的布置,显现出错落有致的小青瓦坡屋顶、高低错落的封火山墙、伸出檐的桃廊、有规律凹凸的阳台、平台与坡顶的交错,再现传统川西民居丰富多变的造型。
城镇区域内的建筑色彩以青瓦、白墙为主色调,绿树红花、青石河栏、卵石小道逶迤其中,在生态花园的映衬下,使小镇在古朴中充满芬芳气息,实现传统与现代共生,城市与自然的结合。
每年五月端午节的“龙舟会”,是三道堰镇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直至2006年,已成功举办了51届。一年一度的“龙舟会”,以赛龙舟、抢鸭子、歌舞表演、川剧座唱、书画展览等文体活动为内容。加上物资交流大会,吸引了周边众多客人前来赶集观光,繁荣了市场,聚集了人气,提升了三道堰镇的对外知名度。
三道堰镇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黄辣丁”、“炒大虾”、“戴大肉”、“紫云巷16号 富顺荤豆花冷锅鱼(慧理鱼庄旁)” 等特色菜名扬千里,招徕八方美食家纷至沓来。河畔的休闲港、饮食楼、水上人家更是节假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在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的秀水河畔,让人产生意境瑕想、平和安详的情怀。
经济概况
工业
镇内有西南地区最大、保障成都市90%饮用水的成都市自来水六水、城市基础设施第一个BOT供水项目及配套的助冽净水剂公司和泰克电器、嘉兴精密铸钢等规模以上企业及鑫鸿望食品、名匠木业等食品、制造工业项目。
农业
三道堰镇发挥生态农业优势,提升汀沙大葱、古城柚子、炮通韭菜等优质农产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12%;结合川西林盘保护开发和农业申遗,打造总部林盘、科创林盘、文创林盘,三年新增市场主体3030个,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影视城、成都中国川菜产业城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整体联动、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同时,全面梳理盘活约1600亩国有建设用地和3300亩集体建设用地存量资源。探索村企共建方式,全面深化农村集建入市、宅基地改革试点,实现土地收益5.48亿元,吸引社会资本约105亿元。
三道堰镇有二十余年的杂交水稻制种历史,是全县重要的制种基地。县种子公司,省农科院等单位在该地的制种总面积约7000亩,品种以岗优、岗多、汕优系列为主,年总产量1500吨左右。该镇蔬菜种植规模较大,种类品种齐全。常年蔬菜面积2000亩,秋、冬蔬菜种植面积6000余亩,拥有大葱、大蒜、洋芋等特色蔬菜基地,分别布局在汀沙村,程家船村、界龙村。全镇种植大葱面积500余亩,年产量约3800吨,其中常年葱200亩,春、夏季产量在1800吨以上。秋洋芋900亩,产量540吨;春洋芋1000亩,产量600吨。大蒜1500亩,总产量约1500吨。还有大中棚蔬菜200余亩,以生产苦瓜、茄子、番茄为主,主要分布在程家船、青塔、炮通等村。
三道堰镇盛产樟州柚,全镇利用林盘地栽种樟州柚近500亩,年生产量已达75吨,于每年10月中旬开始上市。还有一定规模的川芎、花木种植。全镇川芎面积1100亩,总产量约200吨,主要分布于青杠树,界龙、炮通等村。花木约50亩,有黄桷兰、雪松、桂花、女贞、月季、塔柏,铁树等50多个品种,主要分布在八步桥,汀沙、程家船等村。全镇小家禽养殖年出栏25万只,以蛋鸡、土鸡、土鸭、肉鸭、商品兔养殖为主,每年可提供各类禽蛋共1000余吨。并有种鹅规模200只以上的专业大户3户,年生产种蛋共约5万个;美蛙养殖场1个,规模5亩,年产量达1万斤以上。
旅游业
三道堰镇坚持“景镇合一、全域景区”理念,围绕滨水生态空间开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康养、亲子研学等业态,建成诗里田园等示范项目45个,实际到位投资165.92亿元;围绕亲水文化、古蜀文化、川西民俗文化和三编、蜀绣、豆瓣等传统非遗文化,大力发展非遗文博业态,建成川菜博物馆、巴蜀汉陶艺术博物馆等8家,已签约榫卯博物馆、大珍堂博物馆等5家,形成特色文化博物馆群落。
“旅游+”融合打开全域旅游新格局
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码头文化、农耕田园景色,三道堰以特色旅游为基础,发展景镇合一的旅游产业和配套服务业,打造泛旅游产业集群,一大批特色乡村酒店、养老度假农家乐、美食餐饮、特色街区遍布城镇和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文化”等富有创新的产业互动集群不断涌现。如今的三道堰,拥有青杠树景区、诗里田园亲水度假区、惠里特色商业街、水隐桑田·绣里、川菜博物馆、双虹桥等众多景区,人气暴涨。
此外,三道堰镇加快推进“两河半岛”绿道型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倾力打造林盘人居、水乡文化、生态度假、乡村文创四大主题功能区,构建以项目为点、绿道为轴、功能区为片的全域旅游景区。全镇2021年接待全球各地游客35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约2亿元。
风景名胜
和境山庄
和境山庄名曰山庄,实为园林。设计者匠心独具地将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川西民宅与日本园林的风格和它们各自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其成为这一地区不可多得的合壁式园林。和境山庄体现的文化主题是“天人和一”的思想。“和”即是“与天、与地、与人相和谐”,“境”则意指凝重的文化品格,卓然超世的人生境界。因而山庄继承了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神韵,艺术地提炼了自然山水的构成要素,以水(江水、湖水、瀑布之水)为脉,石(岩石、卵石、青石)为骨,草木(川西特有植物)为肌肤,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塑和展现大自然之景象。
同时,和境吸取了日本园林的一些经典作法,从美学角度考虑园内各物的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使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和境在主园中布局的一处“枯山水”庭园景即十分典型。这种常出现在禅宗庭内,以树木、岩石、天空、砂石勾勒,寥寥数笔即成的园林景致蕴涵着极深寓意。它是禅宗修行者眼里的“精神园林”。和境将其拿来我用,无非助喧哗尘世中之现代人找回本真写宁静。可见,设计者之用心之至善。和境注重文化气质的表现,衬托写意山水园的质朴与秀雅。即使一本、一石、一架藤蔓也以楹联匾额,书画诗对,深化着园林文化的品味。
园内设有风味独具的“风”“花”“雪”“月”宴坊,并辅以自制的“十二花神陈酿”,形成和境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时至夏日,清风徐来,湖中荷香与四下飘逸,给人不饮亦醉的奇妙感受。行于和境,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春日于和境,观莺飞燕舞,鸟语花香;夏日于和境,听岷江之水,浩浩荡荡;秋日于和境,赏莲叶田菡萏妖娆;冬日于和境,感梅香沁人暖阳斜照。
望阳阁
相传,二千年前鳖灵治理岷江,望帝亲临鹃城以北十余里的柏条河(岷江支流)督查,鳖灵临河修望帝寝宫,曰“望阳阁”。古堰大功告成,又建永定桥,意即长治久安。堰桥造福子民,粮桑丰盈、商贾云集,形成三道堰古镇,繁荣至今。古望阳阁虽毁,所幸锦城杨程先生在原址重建,既念先帝,又待游人。
望阳阁乡村酒店居有古式阁楼客房十余间;食有野味河鲜数十种;娱有垂钓鱼、漂流、歌舞、棋牌;游有名花小径、竹木庭院、古式长廊和数百米亲水绿廊,与河水相印成趣。入夜更有篝火烧烤、音乐晚会、夜啤酒等,华光闪烁、波光粼粼,令人流忘返。
古镇、古堰、古桥、古阁是我们与昨天对话的纽带;
水车、水牛、水溪、水景是人与自然交融的灵物。
尚水
尚水位于三道堰景观廊桥——堰桥以及文化广场旁边,依柏条河而建,在城区内,占地10余亩,接待能力350人。此地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是玩水、休闲好去处,会所以人为本,以生态定位,以品质立足,以特色服务为宗旨,是一座集吃、住、游、娱为一体的现代化度假村,是团体会议、朋友小聚、家人休闲的理想场所。内有多功能厅一个,豪华包间5个,每个豪包都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园林设计独具特色,令人流连忘返。住宿:标间8个,120元/间。会所主营特色菜:野生石爬子、土甲鱼、蛇、人工养殖娃娃鱼、梅花鹿等。
惠里情境商业街
惠里景区位于成都市西北部,距离成都市仅19公里。坐落于成都平原上有两条河流纵贯全境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三道堰。素有“天府水乡”之称的三道堰是国家级AAAA景区,曾获得成都十佳休闲旅游城镇、西部最美村落等殊荣。境内的两条大河柏条河和徐堰河来自于都江堰,是全国水质最优的河流。这里是天然生态保护湿地,因优质的水资源,这里盛产天然黄辣丁、沙网鱼、红豆鱼等野生河鱼,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惠里景区依河而建,全长2000米,占地50000平方米。以“西部秀美水乡”为主线,以优质的生态资源为依托,以水乡码头主题文化为优势,是集美食、休闲、娱乐、风光、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并以清末民初为文化背景,运用传统川西古建与徽派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手法,以老街老巷、字号商铺、码头水景和庭院记忆为核心着力点,以品牌餐饮、休闲美食、民俗特色小吃、传统字号、地方别院、传统中医馆、戏台、字库等为特色,着力重塑那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丰富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写意式还原那段时期三道堰作为川西重镇的繁荣历史景象。
惠里景区内的亭、台、阁、楼、塔串成一线,透出浓浓的古朴韵味;青瓦、白墙、小桥、流水、垂柳,鸟语花香,景色清幽,勾勒出一幅安宁祥和的风情画卷。
码头,曾经是这里河运发达、经济繁荣的历史见证。畅通的河道使周边商贸焦聚于此,这里便成了船筏停泊、货物装卸集散之地。水上交通体系的发达使这里成为了周边城镇的商贸中心,经济曾经繁荣一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码头记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13:3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