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
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57年4月13日,
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
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枢纽运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世代生活在
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
背井离乡,向
宁夏缺水地区迁徙。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
黄河流域规划;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年底,《规划报告》出台,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报告里,选定
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黄河综合利用的第一期重点工程:蓄水位350米,总库容360亿立米;
2024年7月19日,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调度指令,三门峡水利枢纽开闸泄洪,这是三门峡水库2024年汛期首次泄洪,最大出库流量4460立方米每秒。按黄河水利委员会调度,三门峡水库自7月19日14时敞泄运用,先按照3000立方米每秒泄放4小时,之后按4000立方米每秒泄放直至敞泄运用。
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在水利部长和
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
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
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
三门峡坝址。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①将黄河上游千年一遇洪水由37000立方米/秒降为8000立方米/秒;这样,黄河洪水的灾害即可以完全避免,
黄河下游的洪水威胁自然解除。
三门峡立项之初就遭到
陕西方面的坚决反对,当时陕西不少政府官员通过多种渠道力陈此项目对陕西的影响。其实早在1955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前苏联专家提出的“高坝大库”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方案虽然被全票通过,但同时也遭到了
清华大学水利专家
黄万里和水电总局实习生
温善章的反对。
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
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1962年,陕西人再也
按捺不住,在4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交提案,并保护335米移民线以上居民的生产、生活、生命安全。
黄河在陕西省的潼关至河南省的
孟津,也即陕县一带为
太行山脉所阻,以巨大的水力,冲出三路山口。后人把这三道激流,自东至西,称为“人门”“神门”“鬼门”,即三门。而在三门之间依然柱立河心的岩石,则分别被称作人、神、鬼三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