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流行于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三门祭冬历史悠久,民间流传“冬至大如年”“清明吃苦燕,冬至吃甜圆”之说。
康熙《临海县志·卷一·风俗》载:“冬至,粉秫米为丸,谓之冬至圆。设牲醴食馔荐之祖先。”光绪《宁海县志》载:“冬至屑糯米粉作汤圆,以赤小豆作馅礼神及祖考”(旧时三门分属宁海临海管辖)。
民国《临海县志稿·卷七·风土·岁时记》及三门宗族谱牒均有祭冬记载。三门聚族而居的特征,使这一民俗得以正常传承,并一直沿袭。
民俗活动
主要内容
三门祭冬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
每年冬至日,三门各村落参加祭冬的主祭、陪祭、童男童女、执事等选择都有严格的族规约定。冬至日寅时,主祭、陪祭、童男童女、执事等就位。先祷告祈天,后举行祭祖大典,三献读祝。来宾及子孙,听从喝礼,左昭右穆,雁序跪拜。礼毕,演祝寿戏,设老人宴。
具体事项
三门祭冬仪式需要主祭一人、陪祭四人、读祝一人、喝礼一人,以及执事、童男童女若干人。主祭须由村里四世同堂、福禄双全的长者担任,陪祭、执事等,则由族中辈分高的长者负责。祠堂里祭祖的供品有大盘小碟、大碗酒汤,摆盘有十荤十素各色糕点,将最好的年成供奉给列祖列宗。
1、甄选主祭。冬至日前期,从值年房中三代以上福禄寿齐全的子孙中选取。
2、取长流水。冬至前一天辰时,到大龙岭龙潭取长流水。
3、沐浴斋戒。冬至日丑时,主祭、陪祭、童男童女、执事等按族规约定进行沐浴斋戒。
4、拜天。寅时初,举行祈天申报仪式,感恩叩拜。
5、祭祖。寅时正,在宗祠举行祭祖仪式,主祭者等三叩九拜,三献,读祝,族人雁序跪拜。
6、演祝寿戏。卯时,戏班祝寿,至祖像前拜请三敬酒,献蟠桃,连演六天六夜古装大戏。
7、行敬老礼。巳时,60岁以上的老人分敬老肉。
8、设老人宴。午时,60岁以上老人参加宗祠举行的老人宴,品尝冬至圆。
文化特征
三门祭冬具有鲜明的地方和区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节气民俗活动的代表,通过祭冬人们深切地表达了对天地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传达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凸显崇尚祖德、尊老爱老的道德理念,实现聚族睦亲和谐相处的根本目的。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三门祭冬对于弘扬传统美德,增强民众凝聚力,完成社会和谐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和直观现实意义。
1.民间冬至文化的区域代表。三门祭冬既是传统的,更是三门人民传承的具有地方区域代表性的祭祀形态,有着深刻意义的同时,也是农耕社会节气文化的典型代表。
2.对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三门祭冬通过家族化的族祭等仪式,从隆重而庄严的仪式和内容之中,传达出对于天地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之情和感恩之情,使之与其他文化区别开来。
3.传达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通过祭冬使每一个族人体味尊尊亲亲的族属伦理关系,在祭冬的活动参与中建立血缘纽带认同,明确族人的人伦大义,聚族睦亲,和谐相处。
传承人物
杨兴亚,男,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5-3004,申报地区:浙江省三门县。杨兴亚1931年出生,亭旁镇杨家村人,初小文化程度。原为亭旁镇供销社职工,青年时就开始参与杨家祭冬民俗活动,熟知祭冬程式礼仪,会祭文喝祝,是一位民间艺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三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项目保护单位三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2018年12月22日,为进一步保护传承“三门祭冬”,弘扬冬至文化,中国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年会暨2018年冬至文化论坛在三门举行,共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主题展暨“鲜甜三门”民俗文化之旅也随之在亭旁红色广场启动,并在仪式上进行“鲜甜三门”民俗文化之旅团队的授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