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性效应(epistatic effect)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外不同位点的基因相互影响引起的效应。
简介
上位性效应(epistatic effect)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外不同位点的基因相互影响引起的效应。
一般任何数量性状的基因型值(G)可表示为G=m+D+H+I,其中m为群体平均数,D为加性效应,H为显性效应,I表示上位性效应,环境影响未考虑。
分类
上位性效应本身,可分为三类:一、不同位点的加性之间的互作,如dx d;二、加性与显性的互作,如dx h;三、显性与显性的互作,如hx h。一般把所有上位性效应放在一起考虑。贝特森(W.Betason)1907年提出基因互作一词的原意是指不同基因位点相互作用能产生新的表型。数量遗传学上的上位性效应,强调群体多基因效应的总和。前者指个体水平上的基因互作,后者指群体水平上的互作,彼此有联系而不相同。
举例
在研究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时,只考虑从一个位点着手。但分析上位性效应花最少需有两个位点同时考虑。例如与兔子毛色有关的两个基因位点C与B的互作,在有C基因存在时,含B的兔毛为黑色,含bb的兔毛为棕色;当为cc时,不管B位点的基因怎样,全为白色。可见,B基因的作用,因C位点的基因不同而不同,C基因的作用也因基因型有B或bb而不同。假定黑毛为2级、棕毛为1级、白毛为0级;B的频率P为0.79,b的频率q为0.3,C为0.6,c为0.4,B与C均为完全显性。在含C的兔中,由bb变为B-时,毛色由棕变黑,色度增加1单位。在cc兔子中,B无效应。在BB与bb之间的表型值平均差为(0.84× 1)+(0.16×0)-0. 7644+0. 0756=0. 84。同理,CC 与 cc之间的表型值平均差为(0.91×2)+ (0.09×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