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二簧(又称上党皮簧,俗称土二簧),山西省传统地方
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上党二簧作为一种南方形成的声腔,从发现的清乾隆中前期的舞台题壁可知,它在上党地区已经流传了二百多年,具体如何传入上党地区的已无从查考。
流传的说法中,上党二簧的传入应是北、南两条渠道。“西皮”由西北的山陕梆子传入,历史上西曲入陕,变为当地土腔小调,当北杂衰微时,西曲便从同州民间崛起,传入山西。因古来陕甘为西部之边境,‘边境之地’谓之‘西鄙’。“二簧”由鄂东北之黄陂、黄冈等地而生,清康熙年间襄阳、汉口等地的经济飞速发展,山西商人在这期间大批入鄂,“潞、泽”(长治古称潞州,晋城古称泽州)商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常期在鄂经商者由于对家乡的思念,常以自乐的形式吟唱家乡戏,同时也喜欢上了当地的二簧,在回家的时候把二簧带回了上党。
“商路即戏路”。对于上党二簧的来历,出生于上党梨园之家的赵树理认为是汉剧北传河南,而后又经上党戏与河南戏交流学习而来。《中国戏曲通史》写有:“直到今天,广东、陕西、山西三省尚保存有汉调二簧的遗迹。”被称为“音集南北二簧调”。
嘉庆十八年(1813年)鸣凤班演出的上党二簧在泽州府名列前茅。
1979年,晋城市重组建立上党二簧剧团。
1985年上党县改市后,上党二簧剧团归属城区,改名为城区鸣凤剧团。
文化特征
唱腔
上党皮簧本是上党梆子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之一,俗称簧戏。
上党二簧的唱腔分西皮、二黄两大种类。包括反一黄在内,总称皮黄,属
板腔体。
唱腔结构由上下句组成。上句是开放性的乐句,其旋律变化多端,可落在各种色彩不同的音节上,和下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下旬是收缩性的乐句,一般地都落在其调式主音上。正二黄上句落1音的较多,下句落5,是徵调式。
“西皮”是这一剧种的主要唱腔,男女行腔有别。西皮有原板、二板、三板、摇板西皮声腔具有圆润、委婉、清脆之艺术特色,易于抒发感情,多被生、旦两行采用。“西皮原板”,女腔上句落6音,下句为5音,也是微调式;而男腔上句可落在361等任何一个音上,下旬则一般地都落在1上,是宫调式,西皮二板,一般常见的唱腔为,男腔上句落2,下句落1,是宫调式;女腔上句落6,下句落5,是微调式。
二黄有正二黄、反二黄、原板、二板。二黄戏的表演艺术注重唱、做两功,其中做功戏显得文雅朴实、细腻逼真,唱腔圆润委婉、丰富多彩,在过去常和昆曲作伴演出。
此外还有一种“平板二簧”,已失传。
弦乐定调
二黄为52弦,西皮为63弦,是两个远关系调性的转换。反二黄由正二黄的52弦变为15弦,是近关系转凋。
乐器
上党二簧的打击乐有鼓、板、中音锣、钢叉、高调小锣等。弦乐器为京胡、京二胡等。
上党二簧的武场打击乐与上党梆子相同,解放初期两者有别,二黄用板鼓,梆子用尖鼓,二黄锣小一点,带“堂音”,梆子锣大一点,带“东音”。
上党二簧的文场主奏乐器是胡琴,又名小巨琴。另有与上党梆子同用的呼胡、月琴。解放后新增加了
三弦、
二胡等。
代表剧目
上党二簧的传统剧目有《
打金枝》《挂龙灯》《取西川》《五丈原》《清河桥》《二进宫》《女起解》《佘塘关》《玉堂春》等百余出,其中三国戏有30出。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上党二簧已经流传了二百多年,其艺术形式独特,在满足当地群众文化娱乐,传播传统文化,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史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承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剧市场低迷,演出逐年减少,艺人生活得不到保障,后继乏人,仅靠演出二黄戏难以维持生活,只好以演梆子戏为主;其次由于资金困难,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使上党二簧后继无人,濒临消失,急需国家扶持保护。
传承人物
郭胖胖,女,汉族,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二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79年晋城市重组建立了上党二簧剧团。
1982年,《戏友》曾发表剧本和评费文章,山西电视台录像播放宣传上党二簧。
2008年,上党二簧被山西省列为重点申报项目之一。
2019年11月12日,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党二簧》项目评估合格,晋城市鸣凤剧团有限公司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1980年,上党二簧《佘杨缘》被推荐参加1981年山西省戏曲剧目推陈出新座谈会。
1988年,上党二簧《巧会虹霓》被推荐参加山西省上党梆子大调演。
荣誉表彰
1981年,上党二簧曲目《皇帝与门官》获得山西省优秀剧本评选二等奖。
2002年,上党二簧曲目《留名》在山西省小戏、小品调演中,获得音乐设计、剧本创作、导演、综合治理等四项奖项。
参考资料
上党二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