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指呕吐和腹泻同时发生或交替出现为主的胃肠道病证。
概念
指呕吐和腹泻同时发生或交替出现为主的胃肠道病证。
解读
上吐下泻是指呕吐和腹泻同时发生或交替出现,与单纯性呕吐或腹泻有所不同。此症的主要病位在中焦脾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以实证为多,如暑湿吐泻、寒湿吐泻、食滞吐泻、时疫霍乱吐泻等。此症在历代文献中称为霍乱,意即这种疾病起于仓卒,挥霍撩乱不安。霍乱之名首见于《内经》。祖国医学所说的霍乱,主要是指以上吐下泻症状表现为主的胃肠道病证。多因感受暑湿、寒湿等秽浊之气及饮食不洁所致。由于脾胃受伤,升降失司,气机逆乱,吐泻交作,津液过量丧失,故在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形容憔悴、目眶下陷、筋脉挛急、手足冷等危重证候。但前三类吐泻和虚寒性吐泻实为“类霍乱”,而时疫霍乱吐泻则被称为“真霍乱”。所谓“真霍乱”实际是指烈性消化道传染病“霍乱”,而“类霍乱”显然是指在临床表现方面与“霍乱”相似,但不是由霍乱弧菌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因此,临证遇到吐泻之症,必须首先辨清是否为传染病,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然后,在中医辨证时,要重在辨明吐泻的具体性质及病机,以便为正确治疗奠定基础。
中医应用
一、病因病机
1、暑湿吐泻
多发于夏秋之交,暑湿交蒸,秽浊之气侵入体内,暑湿秽浊郁遏中焦,脾胃升降失常。
2、寒湿吐泻
外感或贪食生冷瓜果,或夜卧露宿当风,寒湿之邪,侵袭胃肠,导致肠胃功能失常。
3、虚寒吐泻
中焦虚寒,阴盛阳衰,寒湿凝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吐泻。即“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4、食滞吐泻
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胃肠而致病。
5、时疫霍乱吐泻
时疫霍乱吐泻临床症状当以寒证居多,因本病传染性强,为害甚烈。人体感受暑热疫毒之气,或恣食腐败污染之物,致使胃肠功能紊乱,清浊不分,升降失调。
二、分型论治
1、暑湿吐泻
临床表现:发病较急,卒然吐泻交作,腹部绞痛,吐物酸腐,泻下黄水样便,或带粘液,其气秽臭,烦热口渴,胸脘痞闷,或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多滑数。
治法:清暑利湿,辟秽化浊。
方药:燃照汤合葛根芩连汤化裁。草果仁、制厚朴、醋炒半夏、淡豆豉、炒山栀、省头草、酒黄芩、滑石、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2、寒湿吐泻
临床表现:呕吐清水,泻下清稀,不甚秽臭,腹部疼痛,喜热喜按,脘腹胀满,口淡不渴,小便清而量少,舌苔白腻,脉多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化裁。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
3、虚寒吐泻
临床表现:上吐下泻,腹痛欲暖,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恶寒踡卧,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胀满厌食,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舌苔白,脉细或沉迟。
治法:温中救逆,健脾利湿。
方药: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味。炙甘草、干姜、附子、人参、白术。
4、食滞吐泻
临床表现:呕吐酸腐,腹痛胀满,嗳气厌食,多见先吐后泻,泻下粪便酸臭,泻后痛减,稍缓又痛,舌苔厚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健脾利湿。
方药:平胃散合保和丸加减。厚朴、苍术、陈皮、甘草、山楂、神曲、茯苓、法半夏、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
5、时疫霍乱吐泻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剧烈呕吐腹泻,呕吐呈喷射状,倾口而出,大便初如泥浆,继呈米泔水样便,无粪臭,多无明显腹痛。口干而渴,双眼凹陷,皮肤苍白,冷汗如雨,口唇及爪甲青紫,小腿抽掣,脉浮或细涩。
治法:此症病势危急,若不急救,势若垒卵,急当回阳救逆,四逆汤加龙骨、牡蛎,山萸肉以回阳救逆,待阳回不急宜大剂生脉散之类,以养阴益气。
方药:四逆汤:炙甘草、干姜、附子。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三、其他疗法
1.取穴:曲泽,委中。
暑湿型:曲池,丰隆,足三里。
食滞型:合谷,内庭,足三里。
2.刺法:以三棱针,用缓刺法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