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埔乡位于广东省陆丰市西部,螺河下游西岸,隶属潭西镇,距离潭西镇府5千米和陆丰市区6千米,东临东海镇,南濒碣石湾,西连潭西镇,北接河西镇,西北倚法留山,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地势东北偏高,西南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鱼米之乡。贵乡旅居海外华侨众多,是陆丰市著名侨乡。村民多数出外务工、经商和旅居大湾区等地。全村面积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400余人。周围村庄皆是上埔族群,总人口达10万余人。
乡情概况
上埔得名
明洪武三年(1370年),林氏始祖崇仁公由福建莆田县荔枝园乡迁居广东海丰县潭阳社西輋乡(今陆丰市潭涌墟),至三世祖移居港阳社旧厝村,四世祖又置居上埔,人丁兴旺,子孙昌盛。东北面是大片荒埔,埔边有一座小山称上埔山,得名上埔。解放后建乡制,因埔在东面,曾改名上东。改革开放初期,再度更名上埔。
地理位置
上埔乡位于广东省陆丰市西部,螺河下游西岸,隶属潭西镇,距离潭西镇府5千米和陆丰市区6千米,东临东海镇,南濒碣石湾,西连潭西镇,北环连绵起伏的河西山脉,西北倚法留山,在此山脉中有陆丰八景之一“法岫停云”,东北面有大片荒埔,埔边有一座小山,俗称“上埔山”,又称“岭仔”,为上埔八景之一“金星圣岭”,其山势如一只猛虎雄踞于南海碣石湾古乌坎港西畔平原上,名曰“虎地”。上埔出过“四十八虎”,乃陆邑之西虎,彪悍陆城,叱咤风云,古今闻名县城,猛虎出林而群兽自战,盖闻其神威而外人所自畏也!
人文地理
上埔,古称“富陇”,文化底蕴深厚,古今贤人辈出,村落坐北朝南,地势东北偏高,西南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鱼米之乡。林氏聚居,人丁蕃衍,村落整齐,下山虎建筑民居,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素有“倒地梅”之美称。钟灵毓秀,得天独厚,至此置居600余年历史。
上埔是陆丰市最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和谐美丽的古村落之一。现保存有祠宇、宫庙和书塾等文化遗产多如繁星,数不胜数,村前祖祠成群,数步之内,必有祖庙,排列有序,同根连枝,规模较大、历史时期较长的达10余座:有庆堂、笃庆堂、长天堂、长春堂、长益堂、绍庆堂、双桂堂、承启堂、继思堂、养志堂、立本堂、德庆堂、如在堂、承德堂、禄庆堂、承庆堂、余庆堂等,除余庆堂出自兰室公外,其余皆出自五世祖兰亭公一系,最具有标志性建筑文脉是林氏宗祠《有庆堂》、双桂书院《笃庆堂》和双桂第《双桂堂》。
双桂书院
双桂书院《笃庆堂》素称大福户,古称名门望族,古邑中为众人所仰望的富贵显荣家族。双桂书院是双桂家族《笃庆堂》裔孙的核心发祥地。书香门第,科第世家,家传之宝,丁财贵禄大兴旺,以垂世世子孙光前裕后之庆是为序。
双桂书院,又名《笃庆堂》,位于“螺河之滨,法岫之麓”,是清代陆丰建制的一所高等学府,书院以秀才、贡监生为宗旨,勉励学子勤耕、俭读、修学,力争上游,步步登高,出为名仕,处亦名士,而嘉言懿行垂范乡里。以书院为题材的标志性建筑,在陆丰地区是非常罕见极其稀有的珍贵文物,同时是上埔林氏荣耀的一个象征。惟港阳最具有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历史悠久,英才辈出,激励后人,发扬光大。
双桂书院,原是奉直大夫林朝琭鹰扬公之府第。素称林家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达300年的标志性建筑文脉。民国年间修葺,香火鼎盛。九十年代修缮,致祖祠威严更加,灵气更旺矣。主体建筑为四点金环龙虎门“驷马拖车”格局,院中央设置重檐抱印亭,凹肚门楼置石锣鼓,盛出石丁,彰显家族地位。院前阳埕矗立功名旗杆石,显赫荣耀,气壮山河。2017年9月,双桂书院《笃庆堂》指定为陆丰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珍贵的书院,她历经了300个春秋坚韧的风雨洗礼,经过漫长的熏陶浸润,孕育出万千优良血统的笃裔。她得到了子孙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尊崇与敬仰,具有报本思源,慎终追远,以维系情感与血统关系紧密相连的纽带。她凝聚着子孙一代又一代的蕃衍而被延续保护下来,相传留存,继承发扬,以教化天下,泽及四海。她激励着双桂家族《笃庆堂》世世子孙勤俭奋斗,力求上进,步步登高,同时为家为国,为中华民族而奋斗!为社会培育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希望成为栋梁之材。惟笃有材,吾庆为盛,书香绵延,双桂传芳。
林氏双桂门第和祠堂
双桂世族大家
林鹰扬,字朝琭,号鹰扬,谥成烈,广东省陆丰县坊廓都(今陆丰市)人,出生于清雍正年间,笃庆堂世祖,世称“笃庆堂公”,港阳十四世传人,太学生,勤俭经略,大展雄才,开创双桂第、双桂书院,家业丰亨,资产雄厚,特授奉直大夫。配慈淑贤林宜人曾氏妈,母家沙港乡(今海丰沙港曾族),世称“笃庆堂妈”,“笃庆堂妈”贤淑、慈爱、行善,勤持家、尚节俭,辅佐“笃庆堂公”开创基业,含辛抚养儿孙,育有四子:长子长天、次子长春、三子长益、四子长修。满门金紫,再传十九孙,十九房系,英才辈出,世代显荣,其贵显者数不胜数。赞其功勋,颂其福德,激励当世,垂之史册,后世尊称“笃庆堂公妈”。“笃庆堂妈”卒后遂葬于法留金峰山脉,地名“孵螺吐笋”。寓意子孙蕃衍,富贵万年。深受世代子孙尊崇和褒扬,立祠《笃庆堂》,嘉其德厚,千古流芳。此皆福地益荫,笃庆堂公妈厚德之所钟灵也!
林氏双桂系开基始祖林鹰扬府君,家世上埔富陇乡,门第“双桂第”和“双桂书院”,素称“笃庆堂”,世称“双桂家”,史称“港阳最强盛的一大福户”。子孙后代原居大楼巷、大巷、中街巷、益群巷和学堂巷等高门大户,以《双桂书院》为核心,介乎于五条笔直巷道形成一个具有独特的府第式建筑组群,世称“四厝里”。是清奉政大夫、名仕林长春与兄弟叔伯共同营建的家族聚居地。开创双桂迄今长达300年,笃庆堂子代螽斯,以雍以睦,绳其祖武,贻厥孙谟,世代耕读,书香绵绵,聚居成族,根深蒂固,枝荣叶茂,开枝散叶,现传第25世以上,衍播周围村居,旅居大湾区及港澳台等地,裔孙遍布海内外,今蕃衍裔孙人丁者众。
林氏双桂系是一个世族大家,林鹰扬府君德高望重,子孙昌盛,丁财兴旺,福泽深厚。祖孙父子一门三大夫,文韬武略双桂十九秀。
十四世祖林鹰扬奉直大夫(笃庆堂公)
十五世祖林长天儒林郎(大房公)
十五世祖林长春奉政大夫(二房公)
十五世祖林长益修职郎(三房公)
十五世祖林长修岁贡生(四房公)
十六世祖林式简武略将军(大房大)
十六世祖林其雅邑增生(大房二)
十六世祖林其观邑增生(大房三)
十六世祖林其赞邑增生(大房四)
十六世祖林式谷儒学教授(二房大)
十六世祖林式玉邑增生(二房二)
十六世祖林其谟邑增生(二房三)
十六世祖林式钦奉直大夫(二房四)
十六世祖林其常邑增生(二房五)
十六世祖林式发国学生(三房大)
十六世祖林式孝邑增生(三房二)
十六世祖林式然邑庠生(三房三)
十六世祖林式宗邑庠生(三房四)
十六世祖林其连国学生(三房五)
十六世祖林其合邑增生(三房六)
十六世祖林其概国学生(四房大)
十六世祖林其瑜邑庠生(四房二)
十六世祖林逢源国学生(四房三)
十六世祖林其捷国学生(四房四)
鹰扬硕德,大展雄才,显成烈祖,同一系列。
伯仲叔季,同根连枝,驷马齐驱,人心齐一。
十九叔伯兄弟,十九房系,满门金紫,聚居成族,惟笃有材,吾庆为盛,文丞武尉,双桂家声,继往开来,宏扬光大。
——林氏双桂《笃庆堂》裔孙谨识
人文教育
上埔素有“乡贤之誉”,文风财富均盛,古今闻名县城。据家族史册载,上埔林氏曾经孕育出许多名秀才、贡生、监生和举人,如此傲人的成绩,也令上埔在陆丰的数千个村落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佼佼者。
清乾隆年间,方圆十余里内还没有一所正式学堂,上埔已创立第一所高等学府——双桂书院,且允许乡族学童前来就读。
清道光四年(1824年)十月,上埔又兴建一所官方学堂——果育轩。尔后,在林氏宗祠、明德斋等处连续办起了多所学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陆丰知县李钟钰置义学5所,首先,在上埔乡办了第一所义学,学生有30余人,颇称济济。
1982年,又兴办上埔小学,由旅港乡贤和乡里殷户等捐资创建其成。2000年7月,上埔小学更名为上埔学校,学生有2000余人。
自古以来,上埔人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崇文尚武、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坚强的力量。
民俗文化
传统礼仪
上埔林氏,皆为五世祖乡贤兰亭公所传。兰亭公创基上埔,子孙世居上埔。发表声明:兰室公裔孙居后塘,金龙公裔孙居溪东,溪东、后塘附属上埔。丧礼各村前举行,约定俗成,必须遵守乡规。嘉吉礼申请上埔理事人员可以有。
上埔开灯闹元宵
春节期间,上埔乡有举行睇虎狮、麒麟舞表演,瑞兽新春拜年民俗活动。元宵前夕,理事会人员往全村各方位众庙中所配祀的神祇,移驾于地标祠堂(林氏宗祠)前的神厂,供全村民众敬拜(演戏类同)。十四日开始连演丁戏四枱,首枱兴旺大戏常演《大会诸侯连三战》正字戏的经典剧目,豪气乡村才有资本汇演联和大集合的壮观场面。元宵节,家家肴馔往祠宇祀祖。元宵夜祠堂睇灯,灯会亮点,是上埔人丁兴旺的一大特色,大族世家风范,烟花炮竹欢度佳节。
历史沿革
清雍正九年(1731年),海丰县析出东部的坊廓都(县之中西部)、石帆都(县之东南部)、吉康都(县之北部即今陆河县及揭西县的一部分)置陆丰县,取旧名陆安的陆字和海丰的丰字,命名“陆丰”。县治在坊廓都东海滘(今东海镇),首任知县黄煌(正白旗人,监生),建置后陆丰县隶属惠州府,陆丰置县迄今近300年。
中华民国3年(1914年),陆丰隶属潮循道(道台设在今汕头市)。
中华民国14年(1925年),陆丰属东江行政区。
中华民国25年(1936年),陆丰属广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中华民国34年(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陆丰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丰属东江行政督察区。
1953年1月,陆丰改属粤东专区。
1956年2月,陆丰改属惠阳专区。
1958年12月,陆丰改属汕头专区。
1983年9月,陆丰划归惠阳地区。
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划惠阳地区海丰、陆丰两县设置汕尾市(地级市)。市府驻汕尾城区,管辖区域:海丰县、陆丰县、陆河县、汕尾城区。同时,原属陆丰县的河口、新田、上护、河田、东坑、水唇、南万、螺溪及吉溪林场设置陆河县,县城驻河田镇。同年3月29日,陆河县正式宣告成立。同年4月1日,汕尾市正式宣告成立。
1995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设市,以原陆丰县的行政区域为市的行政区域,下辖20个镇,2个国营农场,1个经济试验区,设立陆丰市(县级市)。同年10月1日,陆丰市举行挂牌仪式,广东省委托汕尾市代管,市委、市政府驻东海镇,陆丰市正式宣告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清代时期,上埔隶属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坊廓都一图。
民国初期,陆丰县以原来的3个都:坊廓都、石帆都、吉康都,改为附城、碣石、甲子、河口4个行政区署。上埔隶属附城区。
民国18年(1929年)10月,又改为附大、金碣博、南湖甲、新口田4个区。上埔隶属附大区。
民国36年(1947年),全县撤区设9个镇、22个乡。上埔改属附城镇。
1949年10月,全县建立8个区、56乡、323个行政村,改属第一区(附城区),区辖东海镇、炎龙、潭西、河西、上英。
1951年10月,土地革命,实行小乡制,将第一区(附城区)划分为新一区(东海镇)和新二区(潭西区)。改属第二区(潭西区)。
1952年10月,全县划分为14个区和2个区级镇。仍属第二区(潭西区)。
1958年10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全县28个大乡和4个镇合并组成16个人民公社,辖设263个大队。改属潭西公社。上埔乡改为上东大队。
1983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委有关政社分开批示精神,撤销公社建制中,陆丰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原有的公社管辖范围为基础,将全县27个公社改为23个区和4个区级镇。改属潭西区。上东大队再度改为上埔乡。
1986年12月,全县撤销区公所和小乡政府,新建制镇政府和乡政府。改属潭西镇。
1987年4月,全面实行撤区建乡(镇),全县23个区级镇改为7个乡、20个镇。仍属潭西镇。改为上埔村委会。
1994年改为上埔管理区。1999年改为上埔村委会,实沿用上埔乡。
经济概况
上埔全村面积8平方千米,地势东北偏高,多为沙质坡地,西南平坦,土地肥沃,水渠贯通,水源充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四季如春,舒适宜居的和谐乡村。耕地面积4140余亩,产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此外还有种植番薯、甘蔗、花生、大豆、芝麻、蔬菜等。主要以农业、手工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手工制作,以及部分年轻劳动力出外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等地务工和经商。
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位于广东省陆丰市潭西镇上埔乡。堂号《有庆堂》,坐北朝南,龙虎交抱,内堂紧凑,月池环绕全局,明堂阳局广阔,得天独厚。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是我五世祖乡贤兰亭公创建其成。祠堂为大型面阔五间二进平面布局的南方祖祠。祠堂内供奉全族一世太祖至五世祖列位考妣之神主灵牌。东厢奉祀天后圣母林默祖姑金身宝座,西厢奉挂二世祖白马公圣像、五世祖乡贤公圣像,及众祖陵福地拍摄陈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公元1994年重修。是一处有500余年历史的文物古迹。祠内保存有清乾隆年间碑记1通及祠前旗杆石2副。该祠对研究明清时期陆丰地区宗祠建筑风格及闽南移民林氏族源,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大节凛然
忠心报国为黎民,临危不惧大节存。
诰封猛勇扬千古,留得光辉照后人。
——明·白马功曹猛勇将军林昆信岗仁公像赞
廉洁清忠
赋性忠纯做官清,仁义礼智具一身。
何言荣华与富贵,但有贤名传子孙。
——明·海丰乡贤泉州府知事林裕兰亭公像赞
祖祠堂号:林氏宗祠《有庆堂》
祖祠门联:西河世泽,九牧家声。
祖祠楹联:有创而有垂燕翼贻谋绵百代,庆福又庆寿螽斯衍派应三多。
有其人则为家为国耀祖荣宗方遂燕诒本志,庆以地而肯构肯堂钟灵毓秀毋忘鸠建居心。
有德继前徽溯世代传家曰耕曰读,庆恩垂后裔愿孙曾缵绪克勤克俭。(十九世孙林蕴川拜撰)
有德裕后昆千年毋忘宗祖德,庆贤光前烈百代仍望子孙贤。(二十世孙林汉杰拜撰)
祖祠前矗立功名旗杆石2副:明二世白马功曹官封巡抚 明五世福建省泉州府知事
上埔林氏族牒
上埔林氏,乃我五世祖泉州府知事乡贤兰亭公所传,公官名林裕,字兰亭,号宇宏,田东公之五子,生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年青时补邑庠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帮廪俸为岁贡生,身仕福建省泉州府知事(《海丰县志》有载),官秩正四品。年少家贫,三餐维艰,奋志勤读,及出仕为官,犹以俭朴清廉持世,所积俸金不营家业,惟买耕田以供祭祀和赈济族中贫困等,崇祀海丰乡贤。任满致仕回乡,粒积俸银,买铁炉湖田一所,配米二斗二升四合,捐入大祖,为思报本,以作年间祭祀之资。为官廉洁,寡欲,秉正为政,爱民如赤,朝廷深悉其贤,诰封“朝议大夫”。元配宜人龙氏妈(河西龙济雨之第三女),诰封“太恭人”、良配宜人吴氏妈(甲子吴庚贵之妹),诰封“太恭人”、淑配宜人夏氏妈(东海夏百户之女),诰封“太恭人”,育有八子一女。子孙世居上埔,人口激增,枝荣叶茂,派衍周边村庄,内和九族,外睦百邻,我富陇乡,奕世昌隆。
据《林氏族谱》载,林昆华,字崇仁,林平畴之长子,福建省莆田县(今荔城区)荔枝园乡人,属九牧六房邵州刺史林蕴22世孙。
明洪武三年(1370年),林昆华携带妻儿举家迁居广东省海丰县坊廓都(今陆丰市)潭阳社西輋乡,经营数十年,再移居港阳社旧厝村,从此落籍,开基创业。
林平畴,讳满山,岁贡生,配张氏,育有二子:长子昆华字崇仁、次子昆信字岗仁。林平畴夫妇卒于莆田县,骨殖葬于泉州府衙门内旷地。尊为一世太始祖。
林崇仁,讳昆华,岁贡生,配杨氏,育有二子:长子晋堡字仕尧,次子堡金字志尧。尊为二世始祖。
林岗仁,讳昆信,从戎护国,尽忠捐躯,追封为“白马功曹”猛勇将军。仝享兄之后裔,永远奉祀。尊为二世叔祖。
林仕尧,讳晋堡,岁贡生,配周氏、又娶苏氏,育有五子:名字已失载。于明朝年间,念公为功臣之后裔,经荐举出任福建省侯官县丞。任满年老,因路途遥远,回乡困难,难以双亲弟兄团聚,遂在侯官县(今福州市)定居,派下儿孙亦在侯官县开基创业,蕃衍分枝,枝荣叶茂,郁郁大观。尊为三世伯祖。
林郊隐,讳堡金,字志尧,配陈氏、又娶钟氏、再娶刘氏,育有六子:田东、田心、田西、田南、田北、田产。创建祖祠《追远堂》,聚居成族,世代耕读,书香绵延,子孙派衍陆丰、海丰以及旅居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等地。
林田东,讳祖铭,明洪武年间,时其父始从潭阳移居港阳,根基未稳,家无余资,乃贫。及长,身为家中长兄,上承父母之命,下抚诸弟之责,肩负重任,勤于经略,发展经济,由是家道日进,乃与其父筹建祖祠《追远堂》,尔后又置居上埔。配贞慈蔡氏妈,母家华佐乡(今河西夏灶蔡族),蔡甲之第三女,约生于明永乐年间七月十三,卒于明成化年间三月初八,享高寿八十岁。蔡氏林太妈贤淑,善持家、尚节俭,含辛抚养儿孙,深受后世子孙尊崇,育有五子:长子光字松溪、次子道字竹江、三子智字梅轩、四子惠字兰室、五子裕字兰亭。港阳族裔孙达14万余人,多数为太妈所传,太妈厚德也。开基迄今600余年,现传28世以上,开枝散叶,周围村庄皆是上埔族群,派衍陆丰、海丰,旅居珠三角和港澳台等地,今蕃衍裔孙人丁达10万余人,为海陆惠地区显有声望的林氏家族。
上埔林氏辈序
世 念 尔 祖 耀 家 荣,
18 19 20 21 22 23 24
纲 常 克 守 一 本 生。
25 26 27 28 29 30 31
笃 庆 敦 伦 循 礼 让,
32 33 34 35 36 37 38
开 科 发 甲 万 古 宏。
39 40 41 42 43 44 45
著名人物
林裕(1454-1531年),字兰亭,号宇宏,世称“乡贤公”,尊称“做官公”,广东省海丰县坊廓都(今陆丰市)上埔乡人,生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天资聪明,赋性和谐,隐蕴才华,博学多才,其文韬武略,皆超于常人。年青时补邑庠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丙申科岁贡生,敕授泉州府知事,再授知州,又授朝议大夫,官秩正四品。林裕是海丰乡贤,海丰乡贤祠、陆丰忠孝祠、《海丰县志》和《陆丰县志》均有载入林裕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为民办实事,爱民如子的地方官,深受百姓爱戴,被泉州百姓称为“林太府君”、“青天大人”。
林裕年少家贫,三餐维艰,奋志勤读,及出仕为官,犹以俭朴清廉持世,粒积俸金不营家业,惟买耕田以供祭祀和赈济族中贫困等,崇祀海丰乡贤。
林裕生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年青时补邑庠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帮廪俸为岁贡生,身仕福建省泉州府知事,后授知州(《海丰县志》有载)。
林裕任满之时回乡,遭到奸臣诬告贪污金银几十箱并海路运回家乡,朝廷即派官员查监,经查明该物全是生活用品和耕田农具,全非金银财宝。嗣后,嘉靖皇帝下圣旨封:“裕为官廉洁,秉正为政,爱民如赤,朝廷深悉其贤”,诰封“朝议大夫”。公卒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享寿七十八岁。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举入“乡贤”,各省府县圣庙均立裕公之神主,值年祭祀,德高丰功,泽及后代,恩垂千载,万古流芳。
林裕任满致仕回乡,粒积俸银,买铁炉湖田一所,配米二斗二升四合,捐入大祖,为思报本,以作年间祭祀之资。裕公一生崇高义举,为我族后裔树立典范,作出楷模,公之荣誉是后裔的荣誉,其功其德,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