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洛
中国古代地名
上洛,(上雒)是现陕西省商洛市古建制的名称之一。源于上鄀始于秦朝,也称“古上洛”。治所在现寒川佛诞公园下的孝义古城。此治所在不同朝代分别置称上洛县、上洛郡、上洛侯国、荆州、洛州。隋朝在古上洛上游60里处建商州城后,州建制迁新城,即今商洛市所在地以商州取代洛州。但仍有“上洛县”。宋代时废止上洛名称,由商州取代。所以上洛有三处:一是指古上洛;一是指现商州城;一是指日本上洛。
简介
【上洛】古时曾设上洛郡,称“上洛”。
历史沿革
上洛,因“鄀”“雒”地而始名。秦始县名。《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揭开了历史该地只有“商”没有“上雒”的记载和历史标注。使“秦商县在汉时西置上洛县建制。将该地(大约现商洛市地域)划一县为二县之一”的历史得以纠正。治所在古上洛,即现商州区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
上洛,西周和春秋先为鄀后属晋,战国为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上雒属京畿内史关中。西汉时分属弘农郡,东汉时分属京兆尹和汉中郡。东汉以后十余朝代,或为郡、为州称谓不一,管属各异。
隋初,定地方建置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时废州为郡,以郡统县,将全国划分为一百九十郡。其中十堰地域分属西城郡、房陵郡、上洛郡和淅阳郡四郡。唐初为商州上洛,宋时撤制由商州代之,从此上洛名称和建制结束。
到明代和清初属西安府管辖,雍正三年(1725年)置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府存县道,分属关中道、汉中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商县、洛南、山阳、商南、镇安、柞水六县。1949年全区解放,设陕南行署商洛分区,1950年改设商洛专区,辖商县、洛南、丹凤、山阳、商南、镇安、柞水七县。1969年改为商洛地区。
现古城遗址的城东南角靠近南山处,当地老人李明记介绍带去看一地方叫莽(音)沟。有一处古代造兵器的溶池地。作者去时上边已改了两栋房子。
“文化革命时我还去在四壁红焦土的地方拾到战国时期的箭头,很多”(党淑怀,当地文化馆馆长,现)。方圆有一亩地。在城旁边一里处。
代街村民带记者到附近老百姓家,看老百姓捡到的战国箭簇。说,此地的古剑、戈等出土的文物和百姓家的挖地收藏品。”
在商洛论坛有一条商洛文化工作室的惊叹:“不得了啦,这里户户有宝贝!”
“ 7月2日记者到商州孝义 代街村走了趟,这里是“上洛古城遗址”家家户户有宝贝,随便一看,我幸运的见到了战国城墙砖、战国箭镞、汉初铁犁铧,以及秦瓦汉罐”,呼吁商洛雒地文化大暴露需保护的惊叹。
上洛,在汉前的历史资料中很少。只有商洛地区本地记载:上洛县治始于西汉。以致长期以来,上洛,只是在汉前作为一个地域的概称而已。
所以国家在有关这一地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上洛图标是没有的、有关历史事件的解注上也没有引起重视。数天前《秦上洛县治的发现》发现了上洛县治在秦朝的
“上洛”泥封,属秦关中地区内吏管辖,及临上洛下游的商县同包括在了“京畿”之列。可见上洛建制的地位。以及在上洛古城外发现的秦朝瓦罐的铭文“雒亭”,
《史记。正义》的秦上洛古城和秦上洛南三十一里的秦“王陵故城”城墙的发现存在,第一次把中国秦朝无上洛建制和图标的历史重新论证。
况且,上洛地域的建制称谓不但在秦朝,秦朝前战国上洛就一直在作为魏国的边城在用。上洛建置在战国魏国地理疆域的存在,
通过对上洛古关位置的考察进一步证明上洛不但在秦代就是郡县的建制存在,而且在战国就有郡县的建制。其独立的军事、商贾、教育等,
揭示了该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过去一直把上洛建制地域文化归结于公元前340年秦商鞅封邑后,以及汉代开始才由秦商县“西置上洛”;
春秋战国没有上洛图示标注的遗漏而把上洛在战国前后只是地域概称的论断的结束。
参考资料
《古上洛探秘》.商洛日报.
历史沿革.十堰政府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9 20:14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