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筹建于1915年,经两年筹备于1917年正式开学,是中国第一所正式中医教育机构,由“
孟河医派”创始人——
丁甘仁。
历史变迁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学校,最初学制定为预科二年本科三年。预科主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本科学习临床各科专门知识。第一期学员20多人,其中有丁甘仁最小的儿子丁涵人和长孙丁济万。
1925年夏天,丁甘仁和
夏应堂又合作创办了上海女子中医专门学校。于9月8日(农历七月二十日)正式开学,首届学生30余人。对于上海女子中医专门学校的建立,当时社会评价很高,认为是“上海中医界的奇突之进展,足以慰吾人之渴望”。丁甘仁去世后,1927年底,由丁甘仁创办的男女两所中医专门学校合并为一。
1931年,该校改名“上海中医学院”,由丁甘仁次子
丁仲英任董事长。1937年,丁仲英回顾自1917年来办学的经过:民国六年,先君有鉴于国医学术,仅恃师徒传授,无以宏奖精粹,力求扩充培植国医人才,谋改进之计划,固国医之阵容起见,遂与仲英等发起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购地建舍,筚路篮缕,极尽苦心孤诣之能事。历年以来,毕业于斯校者,迄今无虑数千人,实倡海内中医办学之先声。
丁济万独当一面主持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时间是1930年末到1931年初。历史将时年27岁的丁济万推上了中医教育的领导岗位。丁济万已全面继承了他祖父的事业,在处事作风上也颇有祖父丁甘仁的风格。办事大胆,处事认真,不屈不挠,勇于接受挑战。他接手学校的领导工作后,即着手学校的整肃。改革了学校体制和教学计划,并把校名改为上海中医学院,使学校在规格上从专科学校上升为大学。从而能与
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等私立中医学校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在其内部教学上,也根据大学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革新变更。
1937年暑假后,因日寇侵犯上海,学院不能如期开学。11月12日,上海全市沦陷。上海中医学院被迫从石皮弄搬出,迁至白克路人和里珊家园丁氏住宅。1938年2月16日,上海中医学院在珊家园开学上课。开始了八年抗战的艰难时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46年春,上海中医学院搬回南市西门石皮弄广益医院内旧址。原以为随着动荡流离岁月的结束,中医界也将迎来一个重新振兴的局面。然而,国民党当局改变了原来对中医的政策,压制、迫害、打击中医,竟勒令停办上海中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中国医学院等三所上海私立中医学校。
丁济万先生在接到停办令后,一方面进行护校和抗议请愿的努力,同时采取拖延对策,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上海中医学院一直坚持到1948年8月最后一批学生结业才停止。
历史沿革
1916年上海中医学校创建
1918年上海中医学校更名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1927年上海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并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1931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升格为私立上海中医学院
1946年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停办
创办目的
1915年,上海名医丁泽周(丁甘仁)、夏应堂等人发起筹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向北洋政府备案。丁泽周《为筹建上诲中医专门学校呈大总统文》。
丁泽周呈文,反映了我国近代中医界办教育的勇气及呼声。其以简练文字,论述了创办中医教育目的意义、途径方法,需融汇中西教学之所长。全文层次分明,铺叙委婉,北洋政府接文后交教育部及内务部作谨慎批复。教育部复称;“今丁泽周等欲振余绪于将湮,设学堂而造士,兼附设医院,兼聘西医,具融会中西之愿,殊足嘉许。”内务部批云:“教育部既深嘉许,本部自所赞同,应准备案,俟该校课程拟定后送部核查可也。(Symposiumof TCM Education. Shanghai Research Society of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1939:2~3.中医教育讨论集,上海中西医药研究社,1939:2~3)。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筹建于1915年,经两年筹备于1917年正式招生上课,谢观首任校长,所聘教师曹家达、丁福保、陆渊雷、黄体仁、余听鸿等,均有名望。1931年,学校改名“上海中医学院”,丁济万继任院长,由丁甘仁次子丁仲英任董事长。1937年,丁仲英回顾自1917年来办学的经过:“民国六年,先君有鉴于国医学术,仅恃师徒传授,无以宏奖精粹,力求扩充培植国医人才,谋改进之计划,固国医之阵容起见,遂与仲英等发起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购地建舍,筚路篮缕,极尽苦心孤诣之能事。历年以来,毕业于斯校者,迄今无虑数千人,实倡海内中医办学之先声。”(丁仲英:国大代表候选人公开竞选之意义,光华医学杂志,193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