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
上海市地标景点
外滩(The Bund),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清末,除上海县城东门黄浦江岸外的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宽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须拉纤行走。几百年来,纤夫的足迹就在黄浦江滩踩出一条曲折多弯的小道,人们称之“纤道”,这纤道就是外滩最早的路了。纤道的西边为农田,阡陌沟渠之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茅舍。
在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进入上海旧县城附近以前有条小支流叫上海浦(现已消失),上海人就以上海浦这一小河的出口为界,其上游的黄浦江河滩叫作“里黄浦滩”,简称“里滩”,其下游的黄浦江河滩叫作“外黄浦滩”,简称“外滩”。
建设沿革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帝国在上海开辟租界前,首先划定外滩一带江面为其船只的“下锚地段”。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通过《上海土地章程》把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此后,殖民当局便在李家庄(又名李家场,今圆明园路西南、北京东路近外滩的一段)建造英国领事馆(今外滩33号中国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国领事馆的南边沿黄浦江一线,陆续出现沙逊洋行、仁记洋行、宝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长洋行等洋行。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临黄浦江的纤道被改造成18米宽的马路,并在马路东侧建造码头、堆栈、本行和船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
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间,外滩出现十余家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位于外滩源的英国领事馆建成,成为上海最早的领事馆建筑,也是外滩建筑群第一界面中保存年代最久的近代建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5月,中国第一家商办银行在外滩成立,成为中华民族现代金融史第一家。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0月,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在外滩设立分行。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交通银行在外滩设立上海分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的华资银行和钱庄共有131家,几乎全部集中在外滩地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国银行大楼建成,该楼是外滩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占领租界之前,外滩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据,并分别被叫作“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别为它们的最高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收回租界管理权,外滩所在的道路被命名为中山东一路。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交通银行大楼建成,外滩天际线及外滩建筑群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受命全面接管民国资本银行。新生的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分行等国资银行集聚外滩。
1979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上海新建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市场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都首先落户于外滩;众多外资银行回归外滩;上海市政府让出大厦,开设浦发银行。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实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轮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7月,外滩开始综合大改造。
2009年3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中央批准后,“外滩金融聚集带”确立,大体范围是沿外滩,北起苏州河,南至世博园区,整个范围面积2.6平方千米。
2010年3月28日,世博会开幕前夕,外滩全面完成改造工程。
地理环境
外滩(中山东一路)处于北纬31°24′,东经121°49′,位于上海市中部、黄浦区东部,东面与陆家嘴隔黄浦江相望,西距上海人民广场2千米,北临苏州河河口。外滩从北向南依次贯穿9条马路:南苏州河路、北京东路、滇池路、南京东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延安东路,全长1.5千米。
外滩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外滩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建筑风格
自19世纪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国抢占后,外滩便成了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当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而外滩的建筑大多也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
20世纪,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外滩出现了多层和高层建筑,式样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亚细亚大楼(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浦发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恰和大楼(今外贸局大楼)等,还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呈现世界各国建筑共存的局面。因而,北起苏州河外白渡桥,南至中山东一路金陵东路的这一片建筑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主要建筑
历史建筑
外滩共有33座建筑,一部分仍为一些单位机构征用,比如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成的外滩13号海关大楼,仍然是上海海关的驻地;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是外滩最年轻的一座建筑,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由上海总工会使用。另外一些则为各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高级宾馆,比如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建于1913年;日清大楼,又名海运大楼,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成,原是日清洋行的建筑;汇丰银行大楼,又名市府大楼,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造;英国总会,一层楼酒吧间的110.7英尺的酒吧柜号称东方最长,如今则是东风饭店;外滩19号汇中饭店大楼,今天为和平饭店;外滩22号沙逊大厦,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成,是外滩上最高的建筑,今天也属于和平饭店。3号、6号、18号被整修开发为高档消闲购物娱乐场所,为上海奢侈消费的坐标。
(注:门牌号均为中山东一路门牌号)
地下车道
外滩地下双层通道已于2010年3月28日投入运营。这条长3.7千米的地下车道,从地下通道南端——黄浦区东门路入口进入隧道,驶出隧道北端后抵达虹口区的东长治路,单程行驶时间约5分钟,比走地面节省时间一半以上。同时,驾车从隧道东长治路进口驶入至延安路高架,用时仅3分钟。
街道特征
主要景点
荣誉称号
1995年,外滩被评选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2015年,外滩获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称号,为上海市唯一列入全国第一批的历史文化街区。
2021年11月5日,外滩风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旅游信息
门票信息
外滩平台全天免费。
外滩观光隧道单程50元/人,往返70元/人。
外滩沿线的7座经典历史建筑对公众免费预约开放,这7座建筑包括:外滩源1号、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浦发银行大楼、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上海电信博物馆和上海市外滩历史纪念馆。
开放时间
全天(景观灯开放时间:夏19:00-23:00 ,冬18:00-22:00)
交通线路
●公交
●地铁
地铁2号线(南京东路站)全程浦东国际机场站←→徐泾东站
地铁10号线(南京东路站或豫园站)全程新江湾城站←→虹桥火车站、航中路站
●轮渡
外滩与浦东间穿行方式一般为渡轮。渡轮在金陵东路外滩的浦江游览码头搭,前往浦东的东昌路码头
游览路线
外滩源(圆明园路)—外白渡桥黄浦公园—外滩历史纪念馆和人民英雄纪念塔—陈毅广场—金融广场—延安路外滩信号台广场—金陵东路轮渡过江—浦东陆家嘴
重大事件
2014年12月31日23:35分许,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2人受伤。事故发生后,上海市连夜成立工作组。韩正、杨雄要求全力做好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
2015年1月1日,在外滩陈毅广场,上海市民陆续自发前来为在踩踏事故中的死伤者献花祈福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6 20:3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