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在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总工会,于1950年10月1日成立,为劳动者在业余时间提供文化、科学和艺术学习及学习娱乐的场所。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市宫”)位于西藏中路120号(人民公园对面),上海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人民广场地区东侧。
与
上海大剧院、
上海博物馆、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文化场馆相毗邻。占地面积2591平方米,七层的主体建筑始建于1929年,古典欧罗巴建筑风采犹存,并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建筑保护单位。历经改造,如今内部设施、环境焕然一新,其建筑面积达15824平方米。
承办了上海市劳动模范春节茶话会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联欢会。茉莉花艺术团面向基层与职工,文艺演出突破130场。其中,代表市总工会配合上海读书节---“三送”活动,为外来务工
建设者慰问演出达20场。在对外交流活动中,文化宫红孩子艺术团到澳门演出,获得“金莲花”艺术金奖;茉莉花艺术团民乐团、舞蹈团出访韩国参加礼山风物节交流演出;茉莉花艺术团合唱团参加了在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的上海大阪缔结友好城市25周年文化交流音乐会演出活动。拍摄工会新闻及相关资料信息78次。拍摄制作了“市总----前进中的上海工会”、“有一种希望叫读书----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巡礼”、“知识工人的楷模----李斌事迹简介”等三部公益性宣传片。按照市总工会职工素质工程的要求,文化宫开设了文化、艺术和技能等培训班计540余期,全年培训职工近1.5万人次。举办社科理论与文化热点讲座11场,图书馆外借及阅览近11000人次。举办与承办了各类展览、会务活动96场,对外承接会展项目34场。圆满完成预期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2005年完成经济收入2493万元,较上年增长19.3%,其中上交市总工会资产占用费169.56万元,实现利润96.38万元。推出了原创话剧《谁主沉浮》,公演二轮共35场,近3万人次观看了演出。该剧本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本奖。
上海工人文化宫多年来,为提升职工文艺创作水平、加强职工素质培训、繁荣职工文化事业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文化宫不断探索事业与产业的协调发展,主体功能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创作、制作、培训、展会、演艺、团队为特色的六大功能。被全国总工会授予“示范工人文化宫”和“全国职工文化(影视话剧创作)示范基地”称号。
1950年9月30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在西藏中路原东方饭店大楼内建立,为全市职工文艺指导、辅导中心和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
陈毅市长亲笔题赠“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匾额。文化宫组织的市工人业余艺术团有13个分团,团员近800人。另有7个创作组和由300名工人子弟组成的红孩子艺术团。1978年和1990年艺术团创作演出的话剧《于无声处》、《屋外有热流》分别获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共同授予的嘉奖和表彰。话剧《血总是热的》被摄成影片,参加1984年联邦德国电影节。1983年组建上海工人茉莉花艺术团,先后赴意大利、日本等国演出。
1960年,文化宫被评为市及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81年获市政府授予的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3年在第三次全国工会俱乐部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同年又被命名为市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