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护理学会成立于1923年;建立初期原名中华护士会上海分会;1937年更名为中华护士学会上海分会;1965年更名为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1991年10月18日正式更名为上海市护理学会。
概况
历史沿革
(一)初建阶段(1923年—1949年)1914年06月,中华护士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923年,中华护士会上海分会成立。护士会的起步阶段非常艰苦。当时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由外籍护士狄小姐任书记,1937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上海分会,首届理事长
伍哲英,1948年进行了换届改选,理事长为朱碧辉,副理事长为肖薛艺、伍哲英、屈琼芳、安之璧。
(二)发展阶段(1949年—1966年)
1957年02月召开了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选出第二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伍哲英,理事长朱碧辉,副理事长安之璧、
潘景之、
何锦心、
张祖华、杨顺英、宋文楷,正总干事王伟琇,副总干事张汝成、沈诗华。1960年学会迁入北京西路1623号。1965年改为为
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
(三)恢复活动与壮大阶段(1979年至今)
“
文化大革命”期间,分会组织被撤销,与
中华医学会科教兴国的大好形势下,学会组织很快恢复并迅速发展,学会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会的工作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1979年03月20日下午,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李时庄副主任宣布了
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名单。理事长安之璧,副理事长
何锦心、宋文楷、刘德尊、郑俭壁、钱娴、胡定南、余爱珍,顾问;
张祖华、杨顺英,秘书长:安之璧,副秘书长:王伟琇。
1981年03月,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出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安之壁,副理事长:宋文楷、刘德尊、郑俭壁、钱娴、胡定南、余爱珍、凌云,顾问:张祖华、杨顺英。
1985年后召开的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未行改选,将原来的专门委员会改称专业委员会,并于1987年将原有的17个委员会调整为18个。
1989年02月底
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召开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安之璧,理事长: 丁学易,副理事长:陆冰、李金凤、戴宝珍、陈佩琼、徐和、彭佳珍、袁秀玲、虞梅影、朱青萍,副秘书长:林香玲、杨英华。1992年1月理事会决议,经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批准,
上海市卫生局同意,增补翁素贞为专职秘书长。
1991年国务院批发了(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本会在自查清理基础上,向
上海市民政局申请登记,经
民政局复查后,于1991年10月18日核准第一批注册登记,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改名为上海市护理学会,在对外交流时仍可沿甩
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之称,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中华护理学会对上海市护理学会的业务指导关系不变。
1993年12月25日上海市护理学会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戴宝珍,副理事长:丁学易、陆冰、
袁秀玲,秘书长:翁素贞,副秘书长:杨英华、
陶祥龄、邬静文、毛丽娟。该届理事会将组织结构调整为13个专业委员会和4个工作委员会。
1998年07月02日,上海市护理学会召开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袁秀玲,副理事长,
沈怡、徐筱萍、潘乃林,秘书长:翁素贞;副秘书长:施超群、李金凤。并成立了13个专业委员会和6个工作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3名,委员15~20名。
2002年11月,上海市护理学会向上海市科学系技术协会提出申请,为使会员代表大会与理事会的届次一致,把即将召开的会员代表大会定为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该请示得到上海市科协的批准后,于2002年12月,上海市护理学会召开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
徐筱萍,副理事长:翁素贞、
沈怡、潘乃林,秘书长:翁素贞;副秘书长:高秋韵。该届理事会未对组织结构进行重大调整。
2007年01月12日,上海市护理学会召开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60人组成的第九届理事会和由19人组成的
常务理事会,理事长:翁素贞,副理事长:徐筱萍、叶文琴、
钱培芬,秘书长:徐筱萍;副秘书长:高秋韵。第九届理事会设专业委员会15个,工作委员会8个。
2011年04月08日,上海市护理学会召开了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届理事会理事88名,常务理事31名,理事长:翁素贞,副理事长:
徐筱萍、钱培芬、叶文琴、高秋韵、许方蕾,秘书长:徐筱萍,副秘书长:庹焱。
2011年04月25日,学会召开了第十届理事会扩大会议,会议拟增补
重症监护、静脉输液、护理标准3个专业委员会与伦理、志愿服务2个工作委员会。至此,上海市护理学会下属分支机构扩大为28个。
岁月传承
(一)学会概况
1.办会宗旨 贯彻“双百”方针,繁荣护理事业、出人才、出成果。
2.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护理科学技术的重要社会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主要代表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
3.主要任务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重点课题的探讨和科学考察活动,加强同国内外护理团体和护理科技工作者的友好联系;组织出版护理学术资料;大力普及推广护理科技知识;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举办各种培训班、讲习班或进修班,努力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并积极发现人才,向有关部门推荐;发动会员对国家重要的护理技术政策和有关问题发挥咨询作用。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接受上海市有关部门委托进行科技项目论证、
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文献的编审,并推荐奖励优秀学术论文、著作和科普作品;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呼声、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4.发展现状 上海市护理学会现有个人会员16056名,团体会员单位138个。学会设专职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1名,常务理事19名,理事60名。设有15个专业委员会(内含5个学组),8个工作委员会及学会办公室、继续教育基地、《
上海护理》杂志编辑部3个办事机构。会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休会期间由
常务理事会执行理事会决议,由学会办公室具体执行。
上海市护理学会积极开展了有利于护理学科发展的各项活动,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曾2次被中国科协评选为“学会之星”,多次被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二星级学会”,被国家考试中心评为“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先进考区”,:获得
中华护理学会“
护理科技进步奖组织奖”,历年来会员中获得上海科技精英提名奖1名(安之璧),获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
赵继军),获国际
南丁格尔奖4名 (史美莉、陆玉珍、陆冰、李琦)。
(二)办会思路的创新与发展
1.有所归 建设好组织形式的家,使更多的护理人员“走进家门”。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学会工作的有序运转。
理事会遵循理事会、秘书长的分工负责制原则,实现理事长主事、秘书长办事、理事理事。每届举办1期理事专业委会主任培训班,确保新任理事和专委会主任能尽快进入角色,履行职责。
每月1次理事长、秘书长办公会议,处理解决日常学会事务;每季度召开1次
常务理事会,重大事项由常务理事会决策;每年召开1~2次全体理事会议,每年1次学会工作会议等。
2003年对专委会的工作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任期内提供本专业发展动态综述一篇及以上;任期内组织一次外事活动,扩大上海在国际的影响;每年完成“6个一”,即拟一份学术会议征文、提供1~2个免费讲座课题、申报1~2个继续教育课题、举办1~2个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组织1次参观、提供1~2条可供杂志应用的信息。
2.有所为 建设好表达形式的“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会员的主体作用,让她们觉得,学会是一个能够展示聪明才智的地方,通过参加学会的活动,能更好地实现
自我价值。增加“家”对每一位会员的亲和力。
3.有所惠 通过创办《
上海护理》、评定科技进步奖、优秀论文报告会,推荐参评
南丁格尔奖、建立荣誉会员制度和切实保障会员的各项权利,为会员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创造条件帮助会员实现自我提升,使会员深刻体会到,加入学会,在履行义务的同时,能够有所回报,增加了会员“
我爱我家”的感情。
4.有所建 建设好家的物化形态,使会员拥有更好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条件。
(三)推动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事件
脱产护理专业成人自学考试早日开展,1991年理事会成员对全国29个省市的成人自学考试现状进行调查,1992—1993年连续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建议并协助论证上海市护理专业自学考试的迫切性、可行性。市卫生局、市教委于1993年底正式发文同意于1994年4月首次开考。1998年起学会又进一步努力促成了上海开设本科段成人自学考试。2002年起学会又同上海市医务工会、上海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推行了硕士生证书班,至今以成功举办了4期。高等护理教育的迅速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护理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为护理专业驶进快车道奠定了基础。
2.促进护理队伍
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化(第五届理事会) 1991年,组织人力对上海护理科技队伍127个单位护士长以上护理骨干2499人做了技术职务方面的调查与预测,向
上海市卫生局等有关单位提出了《关于解决护理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出现断层问题的建议》,建议行政部门对于护理人员职称评审给予政策倾斜,使一大批 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初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得以晋升,调动了她们工作的积极性。
3.实施团体会员及会员联结员制度(第五届理事会) 为进一步密切学会与会员间的双向联系,更好的为广大基层单位会员及护士服务,1992年第五届理事会经过反复论证,通过了建立团体会员及会员联络员制度的决定,于1993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会员联络员大会。团体会员制度不仅从人员上壮大了学会的力量,也增加了学会的资金来源,为开展护理科技开发,活跃学术活动、表彰先进等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4.建立“上海护理科技奖”评审制度(第六届理事会) 为推动护理科学研究向深层次发展,1994年第六届理事会决定建立“上海护理科技奖”评审制度,每2年评选1次,这一制度有力地激发了上海护理人员从事护理研究的热情,带动了上海市护理科研水平的提升。
5.开展优秀护理论文评审(第六届理事会) 自1995年开始,结合庆祝
国际护士节举办优秀护理论文报告评选活动,每2年举办1次,以鼓励护理人员多思考、多研究,多出论文。
6.建立教育基地(第六届理事会) 1997年,积极筹建上海市护理学会教育基地。此想法得到B-D亚洲有限公司的理解与支持,经多方选址、磨合,选定上海新闸路1531号二楼 (
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占地面积238平方米。为学会举办各类培训、讲座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7.创办《
上海护理》杂志(第六、七届理事会) 1996午10月,经学会六届理事会多年努力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上海护理》杂志(内刊)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它的诞生实现了上海护理科技人员拥有自己学术交流园地的心愿。2001年1月,该杂志由内刊改为公开出版发行,对活跃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8.开展专业护士培训(第七、八、九届理事会) 自1999年以来,上海市护理学会就已经开始进行临床专业护士的培训工作。200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出台以后,
上海市卫生局对上海专业护士的发展工作做了重要部署,明确由上海市护理学会承担此项工作。2006年,学会组建了临床专业护士培训课题组,开展调研并论证,为制定上海临床专业护士的培养计划和标准提供依据。并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护士培训。
9.自筹资金购房,扩建办公场地(第八届理事会) 2004年,学会理事会群策群力,自筹资金购买办公场地,为学会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证。
发展升华
教育工作
1。常年定期举办反映学科特点、发展学科需要的各类学习班和讲座 2000~2008年5月,举办一类继续教育75个,二类继续教育项目110个,其他免费讲座、临时性讲座234次,受益人数近4万余人。这些培训班,促进了护理新知识、新理念的迅速传播,为临床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进修学习创造了条件。
2.专业护士培训卓有成效 学会对护士长和ICU、急诊、
手术室等特殊岗位的护士开展适任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训,合格人员授予适任证书。为保证实训质量,建立相应
专科护理实训基地,其认定严格按照自我申报——专家评估——实践验收——发证认定挂牌的基本程序进行,至2008年1月,建立
重症监护护士实训基地 10个,急诊急救护士实训基地12个,并有10个手术室实训基地试运行。
2008年,与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联合申请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认证的“国际造口治疗师培训项目”并获得批准,2008年3月18日,首期课程顺利开班。专业护士的培养,必将有力地推动护理学科的专业化进程。
3.护理刊授教育良性发展 《
上海护理》杂志每年设有4期16期刊授,内容实用、试题合理、管理有序,满足了基层初、中级职称护理人员每年注册所需学分,深受学员欢迎,参加刊授人数逐年上升,2007年总人数达17328人。
编辑出版工作
1.精心办好《
上海护理》 学会主办的《上海护理》杂志在广大护理人员的精心呵护和大力支持下茁壮成长,在内容、编排、广告和发行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了上海护理人员自身学习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杂志每期发行量达 2 5200余册,杂志的影响力及质量逐年提高。2007年,《上海护理》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积极组织编写书籍与资料汇编 上海市护理学会先后组织编写各类护理专业书籍25本,各种学习班的资料汇编100多种。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临床专科护理技术”丛书。该套丛书中《
实用重症监护护理》、《
实用血液净化护理》、《
实用手术室护理》、《
实用急诊护理》、《
实用肿瘤护理》和《实用精神卫生护理》均已出版,作为上海
专科护理培训教材,为保障专业护士培训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学术工作
1.兢兢业业办好各类学术会议、讲座和考察活动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常性学术活动,年均举办交流会15余次,专题研讨会34次,专业讲座16次。同时紧跟时代变化需求,注重不定期举办临时性的新技术讲座和信息交流会。学会根据形势的发展,针对各种新的学科热点或突发的健康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推动新知识的传播,帮助我市广大护理工作者把握学科发展脉搏,提高工作效率和
工作质量。如结合SARS的防治,及时邀请专家介绍有关SARS防治新进展以及新版
消毒技术规范等。
理事会非常强调树立全上海一盘棋的思想,与各护理学院和医院强强联合,举办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与
瑞金医院合作举办了“国际护理管理研讨会”(2004年);积极支持参与了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召开的“健康、文化、护理” 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会(2005年),与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4家医院联合举办的“首届骨科国际学术交流会”(2005年),与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HOPE基金会联合主办了第三届中美护理学术会议(2008)。
2. 充分发挥学会团体整体优势,组织课题研究与科技开发 学会人才集中,信息畅通,是上海护理科技工作者协作研究的良好平台。2005年受
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托,承办了“上海市护理
人力资源配置与人才需求”的研究,历时2个月,涉及34家医院134名医院
行政管理人员、824名护理管理人员,2222名一线护理人员、1582名患者及家属,本课题获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首届优秀调查研究报告一等奖。2006年,上海市护理学会获得上海市科协软科学项目“上海市社会护理发展需求的调研与对策”,共发放问卷6000余份,调研结果中比较详细地反映了上海市老年人、儿童、妇女、残障人群、慢性病人群等各类
社区卫生服务重点人群的社区护理需求特点及满足现状,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良好的依据。该课题得到了科协领导的认可,并将继续开展进一步研究。
3.护理科研硕果累累 上海护理科技奖和优秀论文评选均已举办了七届,使得百余名护理的精英脱颖而出。2006年又与
上海市卫生局联合举办了首届“上海临床护理成果奖”评选活动,15项临床护理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同时我会积极推荐项目参加中华
护理科技进步奖评审,历年来共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0项,1997年上海市护理学会获
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奖组织奖,并在会上交流了工作经验。
对外交流工作
学会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优势,引进先进护理理念,交流创新护理技术,拓宽护理人员视野。近5年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其他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专家访问30余次,邀请上述地区护理专家来沪讲学50余次,同时,组织人员赴美国、新加坡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参观考察或参加学术交流22批300余人次。广泛的双边交流,提升了上海护理的国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科普工作
上海市护理学会始终将科学普及的职能放在重要位置,努力贯彻上海市科协“将科学的恩惠撒向人间”的指导思想,自1981学会增设科普工作委员会以来,科普工作蓬勃开展起来,通过举办科普创作学习班及讲座、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咨询、编辑出版科普读物、拍摄科普录象片、组织科技传播志愿者举行科普征文评选活动、开展科普调研、创办“雀巢母婴热线电话”、参加电视台、电台直播的科普节目等多种形式展开科普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曾获
中华护理学会评为全国科普先进集体,同年又被上海市科协评为上海市科普先进集体。
会员发展工作
1953年学会重新成立时,会员人数仅为263名,经过历届理事会工作及新会员的发展,老会员退离,至1998年会员有3624名;占当时上海护理人员总数的10%左右。10年,经过理事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会员队伍已经壮大到2万余名,约占上海护理人员总数的60%。同时,学会团体会员13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