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
上海市境内社会团体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是全国唯一的一家省级拥军优属基金会,是一个社会拥军优属的平台。在上海40多家公募基金会中,拥军优属基金会的规模和实力已跻身前三位。它依据社会力量和可靠的运作,在短短15年间,基金会的资金由成立时的4000万元扩大到如今的14亿元。
概况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4月。首任会长为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孟建柱,继任会长为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协主席冯国勤。现任理事长为上海市原副市长、市政协原副主席周太彤
基金会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内设综合办公室、项目事务部、集资工作部、计划财务部和宣传调研部五个部门。在16个区设立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区工作机构。
基金会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国防、服务军队、服务优抚对象。一是接受社会各界的拥军优属捐赠。按基金会的章程和捐赠人的意愿,举办和资助各项拥军优属活动,对政府拥军优属工作进行补充。二是资助拥军优属工作的开展。为驻沪部队建设提供资助;为伤残军人、烈属、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的家属提供除国家规定待遇以外的社会性资助;为退役军人的就业培训提供资助。三是根据本会章程及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其他拥军优属工作。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工作得到了上海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多年来通过接受社会捐赠,已筹集和投入拥军优属工作资金数亿元。为驻沪部队和全市优抚对象办了大量实事。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工作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和军队内外的高度评价,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和上海市“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称赞我会工作是“可贵的探索,永恒的事业”。
背景介绍
1995年4月14日,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一级拥军优属保障基金会,到1997年,已集资8000万元。基金会本着“服务国防、维护稳定”的宗旨,运用基金增值部分,先后出资200多万元,为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做好事、办实事。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活动,对全市50户抗日战争牺牲的烈士家属和抗日老战士,由市政协主席陈铁迪、副市长孟建柱和各区、县党政领导分别上门赠与并慰问;对1500余名烈士家属、伤残军人和老复员军人发放抚慰金50万元;还出资解决驻军官兵的特殊困难,慰问驻守海岛等从事艰苦工作的官兵,奖励作出特殊贡献的驻军官兵等。
全市227个街道、乡镇相继建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筹集资金2176万元。拥军优属基金的建立,增强了双拥工作的活力,为新时期双拥工作的社会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民政部对上海建立拥军优属基金给予充分肯定,于1995年4月19~22日在上海召开“全国拥军优属保障基金研讨会,交流推广上海等地的经验
成就
14亿元总资本,运作有方 拥军优属事业要有高起点,基金会必须有大发展。15年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凭借强大实力,累计支出2.27亿元,办了数千件拥军优属实事,受益人数已达10万余人次。
14亿元总资本,运作有方
在我国尚未形成人人自觉参与公益事业的前提下,该基金会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且看它运作原则:公益基金也需要经营,公益组织的发展“活力”在市场。
为此,该基金会创新性地提出“养鸡下蛋”和“借鸡下蛋”的“两条腿走路”运作模式,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所谓“养鸡下蛋”,就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实现保值和增值。在最初两年内,基金会通过银行存款、认购国债等方法增值1000多万元。此后,按照国家法规,基金会又向资本市场靠拢,获得巨大成功。基金会90%的盈利来自于战略投资。
“养鸡下蛋”同时,基金会又发明了“借鸡下蛋”模式――还本捐赠。2004年8月,基金会在48家企业中签订“还本捐赠”协议,成功募集资金6000多万元,随后将这些钱全部投入资本市场。协议到期时,基金会分期分批还清48家企业的全部捐赠本金后,还余下几千万元的增值资金。
“还本捐赠”模式在国内外都不曾有过先例,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在世界公益基金史上留下了一个范本。
智力拥军大工程,立足长远 “不仅是雪中送炭,也是锦上添花。”这是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办会理念。在该会实施的多项举措中,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无疑是多年建立起来的系统工程:智力拥军。
智力拥军大工程,立足长远
基金会智力拥军的第一个“大手笔”,就是在成立次年出资100万元,与上海警备区、上海电视中专学校联合开办“上海电视中专军人学校”。1997年3月,基金会又出资200万元,帮助驻沪部队义务兵进行电视中专学历教育和优秀退伍士兵参加高等院校学习培训。
1997年7月6日,全军第一所军人电视中专学校――上海电视中专军人学校正式开学。学制两年,战士入伍当年经考试入学,退伍前可获毕业,实现“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学校的首期学员就达到了2063人。
试点成功,基金会决定将这一项目试点全面扩展到陆、海、空三军以及武警部队。这一做法,得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南京军区的高度评价。迄今为止,基金会先后为电视中专军人学历教育拨款800万元,已有1万多名驻沪陆海空军和武警部队的战士受益。
第一炮打响后,2001年开始,基金会为驻沪部队办起了军官、优秀士官大专、本科学历教育班,有数千官兵已经拿到国家承认的文凭。
2008年,基金会又启动“双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即以团以上领导、空军技术保留骨干和机关干部为主体,用两到三年,依托部队和上海高等院校,培养100名大专升本科、100名本科升硕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升博士生的军事指挥人才,尽快缩小官兵知识水平、能力素质与部队信息化转型建设要求的差距。
基金会所资助培养了国家认可的中专生3.5万名,大专生1800名,本科生150名,硕士生20名。资助经费达806万元。
数千件拥军实事,尽心竭力 如果说,智力拥军是为国防现代化献上的一份厚礼,那么,为全社会提供一个拥军优属平台,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才是该基金会的最终目的。
数千件拥军实事,尽心竭力
这要从基金会的成立时讲起。它源于上海几代领导人对拥军优属工作的经验积累。上海的优抚对象有50多万人,他们中有革命烈士遗属、残疾军人、老复员军人。资金不足,越用越少,拥军优属工作举步维艰。时任上海市委领导曾这样说过:“不能让优抚对象在战争时期流血,在和平时期流泪,政府保障是‘大灶’,但还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可预测的困难,要凝聚社会力量对有特殊困难的优抚对象开些‘小灶’。”
市双拥办和有关业务部门提出:拥军优属事业不能单靠政府一个平台,还应搭建一个社会平台,建议成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这一提议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很快实施。这一创举,也得到国家民政部的肯定。
1995年年初,“保障基金”改为“基金会”,并于4月14日,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将上海的烈、军属,伤残军人,复退军人,上海籍的义务兵以及驻沪部队的官兵作为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特殊保障。
多年来,为驻沪部队和广大官兵排难解忧,便成了基金会的“常态服务”:陆军某部营房改造经费不足,基金会立即拨出专款助其顺利实施;海军某部营区远离公交站点,基金会出资为他们专门建了一个公交车站;空军某部官兵出行不便,基金会送去资助金为他们建造了一条“方便路”……在上海生活的老军人、驻沪部队有困难的现役军人、在部队表现突出的上海籍官兵,无一例外都在基金会的关怀范围之内。
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基金会都要对重点优抚对象实行特殊保障,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到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到60周年,再到上海解放纪念日,基金会都拨出巨款慰问重点优抚对象。在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和迎接新中国诞生60周年的日子里,基金会出资400万元,慰问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烈士的遗属、新中国成立前参军的残疾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以及驻沪部队离休干部和移交地方管理的军队离休干部等优抚对象。2006年,基金会出台了“凡是为上海人民英勇捐躯的官兵,不管他们籍贯何地,都将发放抚慰金”的新规定。
助学“三属”子女,延续父爱 “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部队建设离不开军人家属,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优属”。
助学“三属”子女,延续父爱
2005年9月的一天,在复旦大学读本科二年级的杨飞,收到一个通知: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将为他提供每年8000元的助学金。
杨飞的父亲是空军飞行员,1982年在执行战备任务时不幸牺牲,杨飞次年出生。面对“从天而降”的资助,惊讶之余,杨飞说:“社会没有把我遗忘”。尽管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但递交到自己手上的一笔笔资助金,却真切地传达了父亲的“温度”。
基金会的资助让杨飞没有了心理负担,读书的心态变得平稳。两年后,他凭着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生。
向“三属”子女,即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和病故军人子女提供助学金,这是基金会在2005年末开始实行的新举措。2005年4月14日,在基金会成立十周年专题文艺晚会上,有一幕感人至深的现场报道剧――《上海人民的骄傲》,讲的是上海警备区年轻干部王庆平舍身救战友的事迹。看完演出,基金会向烈士生前所在部队代表颁发了助学承诺书:资助王庆平年仅6岁的孩子上学,直至大学毕业。
这一年,基金会萌发了将助学常态化的念头,有着高等教育需求的“三属”子女率先被纳入了考虑范围:“三属”子女的父辈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政府保障之外,社会应接过“接力棒”,让“父爱”延续。为他们创造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成才环境,就等于是许诺了他们一个不可限量的未来。
接下来,基金会用半年多时间,对全市“三属”子女进行了统计调研,详细了解需求覆盖面,制定一整套资助计划。2005年初秋计划正式施行。此后,每年10月份,“三属”子女们都会接到基金会的通知,提醒他们查收到账的资助金。
迄今,基金会已向250名“三属”子女提供助学金172万元,其中大学生175名,高中生54名,初中小学生21名。2008年末,基金会又作出新决定:只要“三属”子女有心深造,不论读研、读博还是出国深造,都将继续提供资助。
荣誉
十五载耕耘,春华秋实。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省级拥军优属基金会,它依托社会力量和可靠运作,成功实现资金由成立时4000万元到如今14亿元的漂亮转身。在上海40多家公募基金会中,它的规模和实力已跻身前三位。
作为一个社会拥军优属平台,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社会组织先进单位”等称号,为发扬双拥工作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书写了一页页辉煌篇章。
参考资料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概况.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5 17:11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