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总会大楼
上海境内建筑物
上海总会大楼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一座著名建筑,位于上海外滩2号。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是英国在沪侨民俱乐部,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创设于1861年。1864年建楼。1909年在原址建6层新楼,1910年1月启用。新楼占地1811平方米,建筑面积9280平方米。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建筑设计师是H.TARRANT。室内装潢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简介
上海总会大楼(曾为东风饭店)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一名建筑,
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05年,英国总会考虑到原有的房屋比较陈旧,决定在原址重新建楼。由英国马海洋行承担设计,由怡和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和正广和汽水厂联合投资,于1909年奠基,1910年1月启用,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历史文化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创设于1861年。1864年建楼。
1909年在原址建6层新楼,1910年1月启用。新楼占地1811平方米,建筑面积9280平方米。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建筑设计师是H. Tarrant。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1989年,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入驻于此,内部装潢遭到毁灭性破坏,长达34米的吧台也遭到拆除;1998年-2008年,上海总会大楼陷入长达10年的空置期。
2009年,华尔道夫酒店集团购得上海总会大楼的使用权,对上海总会大楼进行了彻底的修复,长达34米的吧台以及装潢修复过程中也得以按照当年的设计图等历史资料进行还原,2011年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正式开业。
建筑特色
原英国侨民活动的上海总会又称皇家总会。它1910年建成,耗资白银45万两,是文艺复兴式风格。所谓文艺复兴式风格的特点就是整体感觉给人十分均匀、对称。整幢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大楼的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有六根爱奥尼克立柱,爱奥尼克立柱特点是柱身修长,柱身有条带状,柱头上有卷起的旋涡状,是“女性美”的象征。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两种柱子风格叫多立克柱式,柱身粗壮,柱顶是突出的圆形,上方有方形的石头盖顶,是“男性美”的象征。海关大楼地层就是用这种柱式。还有就是科林斯柱,此柱出现在希腊时期商业繁荣的科林斯城,柱顶有一束树叶和花蔓组成,似花篮状,雕刻华美,是“富豪”的象征,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都使用这种柱式,以显示自己的财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幢建筑中远东第一长酒吧台,有34米长。大堂北侧是环形楼梯,旁边有半圆形铁栏电梯,现仍能上下通行。室内装修由日本设计师承担,参照日本帝国主义王宫的风格设计,故又称之为“东洋的伦敦”,这座优秀近代建筑已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现状
2009年3月4日,希尔顿酒店集团正式宣布与上海久事公司及锦江国际(集团)合资的上海新联谊大厦有限公司签订管理合约。由此,悬念已久的“外滩二号 ”(原上海总会大楼)归宿问题总算尘埃落定。Martin Rinck,希尔顿酒店集团的亚太地区总裁表示:“外滩二号这座建筑物的历史性及新古典主义建筑设计,完全符合古典的Waldorf Astoria奢华酒店品牌的风格。” 上海总会大楼修缮后,该建筑将成为希尔顿集团旗下亚洲首家华尔道夫酒店。上海总会大楼曾在1971年改建为东风饭店,后又被肯德基选为店址,在肯德基搬走后,一直处于空置状态。该建筑在翻新改造后将成为希尔顿集团旗下亚洲首家华尔道夫酒店,于2011年正式开业。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1 14:11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