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独脚戏
中国曲艺曲种
上海独脚戏,中国曲艺曲种。又称“滑稽”,简称“独脚戏”。
流行区域
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和浙江靠近上海的部分地区。以上海方音表演。
历史沿革
20世纪20年代由上海的“文明戏”艺人王无能吸收江、浙、沪一带流行的曲艺形式“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艺术因素创始而成。
代表人物
不久出现了由王无能、江笑笑和刘春山为代表的一批著名艺人,王无能、江笑笑和刘春山被时人称为“滑稽三大家”。他们的表演同时吸收有文明戏和相声的一些表现手法,形成了“说、学、做、唱”不离“滑稽”的艺术风格,并借助广播电台而迅速扩大影响,成为广受欢迎的时新曲种。
主要剧目
上海独脚戏早期以口技摹学和杂学唱一类的节目为多,发展出以“学”为主的《学电台》、《学话剧》、《各地堂倌》、《关店大拍卖》,以“说”为主表现人物故事的《金蛤蟆》、《七十二家房客》、《阿福上生意》,和以“做”为主的《钉巴》、《关亡》等节目类型。
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通常为一至三人通过喜剧性的“说、学、做、唱”来叙事故事、塑造人物、阐明事理,包括一人叙说兼有摹学的“单口”形式,二人表演的“对口”形式,和三人以及三人以上表演的“群口”形式,以二人的对口表演较为常见。叙说幽默、摹学夸张和注重制造笑料,是其艺术表现的审美风格。20世纪后期根据传统节目整理上演或新编演的节目,代表性的有《调查户口》、《宁波音乐家》、《水淹七军》、《拉黄包车》、《看电影》、《两个理发员》、《啼笑皆非》和《啥人嫁拨伊》等。
参考资料
上海独脚戏.中国大百科全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21:31
目录
概述
流行区域
历史沿革
代表人物
主要剧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