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文学史》是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文英。
内容简介
《上海现代文学史》摆脱了多年来在封闭性的政治文化环境里政治功利主义支配而形成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史模式,从历史实际出发,融汇了研究者自身独特的学术个性和文化品格,因而花了力气、下了功夫、做了创新,甚至还在某些方面填补了学术空白,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王文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1944年3月9日出生,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
研究成果:《未来五年内上海文化产业战略》、《上海文学通史》、《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等。
作品目录
一道醒目的历史风景——《上海现代文学史》序 贾植芳
导言
第一编20年代(1917—1927)
第一章城市与文学
第一节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环境
第二节革命基地
第三节文化中心的北移与南下
第四节文学的状况与特点
第二章人生派文学
第一节为人生的文学与文学研究会
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兴起
第三节现实主义的理论
第四节问题小说
第五节鲁迅的创作
第六节叶绍钧的创作
第七节其他创作及影响
第八节无产阶级文学
第三章浪漫派文学
第一节浪漫主义的背景
第二节创造社及其宗旨
第三节郭沫若的创作
第四节郁达夫的创作
第五节创造的集体
第六节浪漫主义的衰落
第四章现代主义及其他
第一节现代主义的萌芽
第二节现代主义的创作及其他
第五章通俗文学
第一节从雅到俗
第二节市民的梦
第二编30年代(1928—1937)
第六章30年代的上海
第一节政治、经济中心
第二节文化中心
第三节政治、经济、文化——内在的关联和紧张
第四节上海30年代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
继承、分化和发展
第七章“左翼”文学
第一节社会背景
第二节“左翼”文学的理论导向
第三节鲁迅的创作
第四节茅盾的创作
第五节左联初期的创作
第六节柔石、丁玲、张天翼的创作
第七节萧军、萧红的创作——东北作家群加盟
上海左联
第八节沙汀、艾芜的创作——四川乡土作家群
加盟上海左联
第九节叶紫的创作——湖南作家加盟上海左联
第十节“左联”时期的诗歌与散文
第十一节“左联”时期的戏剧与电影
第十二节左联文学的对立面——“民族主义”文学
第八章“民主主义”文学
第一节“民主主义”派
第二节巴金的创作
第三节老舍的创作在上海
第四节曹禺的创作在上海
第五节其他“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
第九章“自由主义”文学
第一节“自由主义”派
第二节后期“现代评论”派、后期“新月”派的
理论和创作
第三节京派的理论和创作
第四节“论语”派
第五节“自由人”、“第三种人”
第十章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文学与思潮
第二节象征主义派文学与思潮
第三节新感觉派文学与思潮
第十一章通俗文学
第一节关于通俗文学
第二节张恨水和《啼笑因缘》
第三节国难小说
第四节其他通俗文学
第三编40年代(1937—1949)
第十二章抗战以来上海政治地域的特殊性
第一节上海失守之前:抗战文学的策源地
第二节孤岛时期:抗战文学的特殊形态
第三节沦陷时期:主体的沉寂与局部的发展
第四节解放战争时期:短暂的复兴和新中国
文学方向的预演
第十三章现实主义在“抗战文学”中
第一节从“救亡文学”到“抗战文学”
第二节一般发展的整体面貌
第三节局部深化的主要成果
第十四章市民通俗文学的延续与变异
第一节市民通俗文学的趋时性与稳定性
第二节张爱玲与市民通俗文学的变异
第十五章现代主义文学的余波
第一节余波现象
第二节徐讦、无名氏作品
第三节“九叶派”诗人及其作品
第十六章“民主主义”文学的最后一茬收获
第一节巴金的《寒夜》
第二节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第三节钱钟书的《围城》
第四节师陀的《果园城记》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