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史》(新修,30卷32册)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运用考古发现、稀见文献、日记、
文书、档案以及海内外机构所藏的各类新材料,在学术研究和表达方法上多有创新的鸿篇巨制,体现了新时代上海史研究的最高成就。系统阐述上海地区文明产生、演变及发展历史,全面反映了自远古至2010年上海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变迁。新修《上海通史》编写队伍由上海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
新修背景
时代在发展,上一版的《上海通史》下线写到1997年,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本地历史了解的需求。新修《上海通史》将时间线延伸至2010年,分30卷,每卷40万字左右,插图100幅左右,现总计1800万字,3000幅图。编纂团队将史料与最新研究写入这部巨著中,这有助于人们对上海历史演变脉络的把握,对于上海城市品格的理解,至关重要。
新修《上海通史》呈现了新体例、新资料、新视野、新见解等特点。
内容简介
新修编的《上海通史》内容新颖,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深厚的发展积淀和历史底蕴之中,体现了上海的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全书以中国传统通史体例为主,由通纪、传记、图表三部分组成。通纪部分,各卷内容以时间为经,以块面为纬,纵横交织,浑然一体;传记部分,力求史料精确,去伪存真,刻画人物全面、丰富、立体;图表部分数字资料、文字说明相结合,力求展现各时段、各领域的发展特点。三个部分有机结合,上下贯通,左右融通,既承继1999版《上海通史》的优点,又创新体例、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史学论著的撰写范式,必将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图书目录
新修编《上海通史》内容分为导论、古代篇、近代篇、当代篇、人物篇和图表篇6个部分,范围覆盖今上海行政区的所有部分,内容涉及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口、军事等方面。第1卷为导论,概述全书结构,综述上海城市演变脉络、上海在中国与世界地位、上海城市发展动力、区县特点等,专述上海红色文化、租界特点及影响、上海人特质、海派文化等问题。
古代篇设4卷(第2-5卷):第2卷从地下考古到唐代设华亭县,第3卷从华亭建县至上海建县(751-1291),第4卷从上海建县至明代(1292-1643),第5卷是清代前中期(1644—1843)。另外,人物篇中有一卷为古代人物专卷。在1999年版《上海通史》中,古代部分只有一卷,新版本中古代部分共有5卷,这较以前大为充实。
近代篇设7卷(第6-12卷):第6卷是晚清前期(1843-1862),第7卷是晚清中期(1863-1899),第8卷是晚清后期(1900-1911),第9卷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7),第10卷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37),第11卷是孤岛与沦陷时期(1937-1945),第12卷是国民党统治恢复与结束时期(1945-1949)。
当代篇设4卷(第13-16卷):第13卷是从上海解放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第14卷是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1957-1966),第15卷是“文化大革命”及两年徘徊时期(1966-1978),第16卷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0)(分上、下卷)。1949年以后的上海史部分大为加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部分。
人物篇设8卷(第17-24卷),其中古代人物1卷、近代人物3卷、当代人物3卷、外侨1卷。设人物传是中国史学传统,人物传也是最受读者重视的部分。专设人物传,可以使得上海人文荟萃的特点有较好的呈现。人物传中专设外侨一卷,则是为了凸显海派城市国际化程度很高的特点。
图表篇设6卷(第24-30卷),包括时空演进卷,城市历史、对外交往卷,建置机构、行政管理卷,历史风貌、人文胜迹卷,经济发展、人口变迁卷,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娱乐休闲卷。
发行相关
2021年5月27日,上海市重大社科项目新修《上海通史》结项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