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是消化道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是指十二指肠以上部分的消化道造影。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部位包括口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造影时多吞入对比剂,也就是病人所说的“吞白药水”。目前最多采用的是钡剂,如医用硫酸钡,加入阿拉伯胶制成钡胶浆糊剂,有时加上发泡剂进行双重对比,能更清楚显示消化道内微小病变。
正常值
吞钡正位观察,上方正中透明区为会厌,其两旁充钡的小囊状结构是会厌谿,会厌谿外下方较大的充钡空腔是梨状窝,近似菱形且两侧对称。两侧梨状窝中间的透明区是喉头,勿误认为病变。梨状窝向中线汇合,向下引入食管,汇合处有生理狭窄区,长约1cm,相当第6颈椎水平。侧位观察,会厌谿在上方偏前,梨状窝则在下方靠后。吞咽时梨状窝收缩,上移且变小,静止时较宽大。梨状窝内钡剂多为暂时充盈,片刻即排入食管。吞钡后正位观察,食管位于中线偏左,轮廓光滑整齐,管壁伸缩自如,宽度可达2-3cm。右缘可见主动脉弓和左主支气管压迹。右前斜位是观察食管的常用位置,在其前缘可见三个压迹,由上到下为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和左心房压迹。
胃的粘膜像皱襞间的沟内充钡,呈条纹状致密影,皱襞则为条状透明影。胃小弯的皱襞平行整齐,向大弯处逐渐变粗而呈横向或斜行。胃底皱襞较粗而弯曲,略呈网状。胃窦粘膜皱襞主要与小弯平行,有时亦可斜行。胃粘膜皱是可塑的,可以自行改变其形状。胃粘膜下层的厚度、粘膜肌层的张力及肌层的收缩与舒张以至服钡多少、加压轻重等对粘膜皱臂的粗细和走向都有影响。一般胃体部粘膜皱襞的宽度不超过5mm。低张造影时,十二指肠管径可增宽一倍,羽毛状皱襞消失,代之以横行排列的环状皱襞或呈龟背状花纹。降部内缘可较平直或略凸,有者可在内缘中段交界有一肩样突起,称为岬部,为乳头所在处,其下的一段较平直。平直段内可见纵行皱襞。十二指肠乳头易于显示,位于降部中段的内缘附近,呈圆形或椭圆形透明区,一般直径不超过1.5cm。
临床意义
食管造影时可以发现食管癌的特征性改变--食管粘膜的中断和破坏,此特征最重要,也是早期食管癌的典型表现。其它的特征还有食管壁充盈缺损、龛影、软组织块影、食管腔狭窄,在透视下还可看到食管壁僵硬、蠕动缓慢等。临床上常常会发现某些医师仅进行食管造影点片来诊断食管癌,我们的体会是单纯食管点片检查对于食管癌的诊断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较小的早期食管癌,常常被忽略。另外为了进行手术切除重建消化道,应在术前了解胃的情况,因之我们建议应行完整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上消化道造影的诊断正确率除了与造影范围,造影技巧有关外,还与造影结果的解释,即放射科医师的诊断水平有关。
注意事项
检查前:前1天晚餐素食,晚餐后禁食(包括不食牛奶、浓茶);当日晨起后禁食、禁水(包括不服用药物);检查时:危重及行动不便的病人检查需有人陪伴;配合医生。禁忌证: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者。
检查过程
检查时病人站立或卧于检查台上,依放射科医师安排进行系列检查。造影时多吞入医用硫酸钡剂,透视下观察、摄片(点片)。
相关疾病
小儿肠旋转不良,呃逆,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小儿腹胀,小儿便秘,肠瘘,胃憩室等。
相关症状
蜘蛛痣,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下降,慢性胃痛,神经性胃痛,胃粘膜增粗,胃粘膜脱垂,间歇性胃痛,胃粘膜充血,食管出血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21 15:01
目录
概述
正常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