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灯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上灯”的风俗始于
汉朝,曾在
两广地区非常流行,如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岑溪、藤县、容县、富川、桂平等桂东地区及广东省部分地区延续了这种风俗,尤以广西
岑溪市举办的“上灯节”最为隆重。每年正月初十,是岑溪一年一度最为盛大隆重的“上灯节”,当地人对它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春节。
节日起源
“上灯”这一风俗始于汉朝,据《岑溪县志》记载,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即生了男孩)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正月初十前出生但未满月的男孩,要到下一年的正月初十才挂灯,叫“上老灯”)。粤语中“上”是“挂起”之意,“灯”通“丁”,故生男孩亦称为添丁,谐音“添灯”,俗谓“上灯”。上灯节在来自两广地区的客家人里面非常流行。每年的正月,每个姓每个族群里面都举行一个添灯的仪式。
各地庆祝步骤
一、广东广州市从化区神岗地区:
元月初八早上9点上霸王灯;元月初九早上9点落霸王灯;元月初十早上8点上门楼灯;元月十四神岗村举办掷彩门、烧猪笼烟花庆祝活动;元月十六早上8点落门楼灯;二月初十早上8点上射公灯;二月十六早上8点落射公灯。
二、广西“上灯”分3个步骤。
首先是“上灯”——将近正月初十日零时,“灯头阿爸”(男孩父亲)就要从自己的家门开始放鞭炮,一直放到本村社根,祭拜之后将花灯盏悬于灯棚。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花灯上男丁的名字写到族谱中。“上灯”这天,“灯头”要先拜列祖列宗,接着拜长辈,长辈则给“利是”表示祝愿,“灯头”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上了灯,接下来的几天就要“暖灯”了,从正月十一到十五,“灯头阿爸”早晚都必须到社根上香、添油,一则保证花灯日夜不熄,二则以表添丁祝酒、香火不断之意。最后是“摧灯棚”,又称“落灯”。到了正月十六日,“灯头阿爸”杀鸡敬奉祖宗和社公之后把花灯盏取下,挂回本宗族的祠堂或自家厅堂里,寓意父母已将祈愿告知天神,希望天神保佑自己的小孩健康成长。
节日延伸
每逢“上灯节”,街上挂满花灯任人采购,代写灯联的生意也非常红火。花灯一般是手工制作,用彩纸和竹条做成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灯笼,里面挂一盏小油灯。市面上最热销的花灯是走马灯,灯中置一转轮,轮上绘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各式吉祥喜庆的彩色图案。通电轮子转动,灯光照出的图像也随之转动,像放电影一样连续不断,十分好看。此外,节前童装成行成市,满街花花绿绿,喝“上灯酒”那天,宾客基本上都是送小孩衣服。主人家收到的衣服多的可达上百套,收到的衣服越多,寓意能给小孩带来越多的福气。
岑溪习俗
在岑溪,“上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了。这种在正月初十同一天内,全市人民基本都到有男孩“上灯”的亲戚朋友家里喝喜酒的风俗在全国绝无仅有。
每当正月初十上灯节来临,岑溪市会出现三大奇观。 第一奇观是街上挂满花灯,任人采购。一般上灯人家要买回两盏灯,一盏挂在厅堂,一盏挂在家乡村里所属的寺庙。每盏灯里要包两颗卵石,表示后继有人,可以传宗接代。 第二奇观是全市的大小饭店,全都爆满。有的在一个月前就订了酒桌,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有的酒店摆四轮,上午9点开桌,12点一轮,下午3点又开桌,6点又一轮。第三奇观是市民都有喜酒喝。谁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上灯了,可喜可贺,封红包,喝喜酒。城里人到各家饭店,农村人走村串户。有人说这是全体岑溪人的“饮日”(喝酒日)。
据《岑溪市志》记载,新生儿如是男孩(添丁),满月后,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谐音“添灯”),俗谓“上灯”,寓意添丁发财。在初十日零时,将五彩纸扎的花灯悬于屋厅的栋梁上和社公的灯棚里。 这天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
“上灯”这一风俗始于汉朝,据《岑溪县志》记载,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即生了男孩)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正月初十前出生但未满月的男孩,要到下一年的正月初十才挂灯,叫“上老灯”)。粤语中“上”是“挂起”之意,“灯”通“丁”,故生男孩亦称为添丁,谐音“添灯”,俗谓“上灯”。
从化习俗
上灯的习俗最早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根据族谱记载,有些村举行这一活动已经有十几代了。一般来说,从化的上灯习俗在各村都是大同小异的,大家都是选择在春节期间举行这个仪式,只不过形式上有些许不同罢了。
上灯仪式的具体时间不同,从化太平镇神岗村上灯分霸王灯、门楼灯、射公灯,早上要梳洗干净,收拾妥当才能上灯,因此以前一般是下午上灯,上灯时间是上午8时9时。从上灯到落灯时间,每天上午于下午都要上香。除公灯形式,全村在祠堂和村口以及土地庙挂灯外,各家家里也要挂彩灯。各地的上灯习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历史文化。
特色
有上灯就有落灯,正月十六为落灯日,在正月初十没有喝上灯酒的亲戚朋友到十六落灯日这天要补喝。
参考资料
花灯高挂泗洲岛 .梧州日报.2016\u5e742\u670821\u65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