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留田行》是唐代诗人
李白创作是一首
乐府诗。此诗对永王
李璘战败为皇甫侁所执杀之事发出感慨,慨叹
唐肃宗兄弟不能相容的悲哀。全诗先叙事后抒慨,最后以民谣收结,余韵悠长,结尾语言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增强了诗的艺术感和音乐感。
作品原文
上留田行⑴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⑵。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⑶。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⑷。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⑸。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⑹,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⑺,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⑻。
孤竹延陵⑼,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⑽,颓波激清⑾。
尺布之谣⑿,塞耳不能听。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
⑵峥嵘:高峻的样子。
⑶蒿(hāo)里茔(yíng):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⑷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马鬣(liè):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⑸铭旌(jīng):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⑹桓(huán)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此用《孔子家语》“桓山之泣”典故,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⑺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⑼参(shēn)商:参星与商星。《左传·昭公元年》:相传黄帝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沉,住在荒山野林里,不能和睦相处,每天动武,互相讨伐。后来黄帝为避免两人争斗,把阏伯迁到商丘,去管心宿,也就是商星;把实沉迁到大夏,主管西方的参星。参宿在西,心宿在东,彼出此没,永不相见。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⑼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于是放弃君位,流亡国外。而叔齐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延陵: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吴王寿梦一心想把君主之位传给他,于是吴王的其他几个儿子都主动放弃了继承权。但是季札辞让了。于是他的哥哥诸樊、余祭、余昧弟兄几个商议,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最终传给季札,可是季札最终还是没有继位。于是,三哥余昧死后,由余昧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季札封于延陵,所以称其为“延陵季子”。
⑽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miǎn miǎo):久远、遥远。
⑾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
⑿尺布之谣:《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淮南王刘长谋反被汉文帝流放,刘长途中绝食而死,民间作歌歌淮南厉王:“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白话译文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
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
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
请问: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
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就是上留田,如今周围的蓬科和坟头都已荡然无存。
当年有家弟弟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把他埋在这里并在坟旁插上旌幡。
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
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
树犹如此啊!人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
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
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江河日下。
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是时,唐肃宗击败其弟永王李璘。李璘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杀。诗人有感而作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李白的《上留田行》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此诗从所写事件到引用典故,全都与兄弟恩怨离合有关。诗人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意在提倡兄弟和睦,不希望互相仇恨而离散乃至仇杀。
此诗开头至“肠断白杨声”六句为第一段,点题写景,表现孤坟的荒凉与凄怆,制造悲剧气氛。诗人行至上留田这个地方,只见一座高大的孤坟耸立在那里。可能是死者含恨吧,此坟光秃秃地寸草不生,只听悲风四起,一片白杨的沙沙声响,催入肠断心悲。《
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中间从“借问谁家地”至“他人于此举铭旌”七句为第二段,以问句引出“上留田”故事的描述,写弟死兄不葬的悲剧传说。诗人询问这座高冢所在之地是谁家的墓地,当地的老人介绍说,这就是上留田,如今周围的蓬科和坟头都已荡然无存;以前,有一家弟亡而其兄不为之埋葬,是邻居们为其弟料理的葬事,树庭起坟。《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这里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从“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为第三段,用议论和典故写兄弟相逼的可悲,表明诗人对悲剧事件的态度。前六句,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上留田”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卫,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最后十二句,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述异记》记载了一个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何况骨肉兄弟。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二兄弟、吴国的延陵季子、诸樊二兄弟,因相互让国而扬名后世。他们的高风亮节,流传久远,激顺扬清,为后人树立了好榜样。全诗以不忍听闻汉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民谣收结,余韵悠长。
此诗结尾的语言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这些散文化的句子并没有让诗歌的结构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诗的艺术感、音乐感更强。
名家点评
元
萧士赟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此篇主意全在“孤竹延陵,让国扬名”、“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数句,非泛然之作,盖当时有所讽刺。以唐史至德间事考之,其为啖廷瑶、李成式、皇甫侁辈受肃宗风旨,以谋激永王璘之反而执杀之。太白目击其时事,故作是诗与?
明
胡震亨《李杜诗通》:汉时上留田,有父母死,不字其孤弟者,人为作悲歌风其兄。白诗有“寻天兵”、“尺布瑶”等语,似又指肃宗之不容永王璘而作。
清
沈德潜《唐诗别裁》:促节繁音,如闻乐章之乱。末以孤竹、延陵、汉文、淮南为言。知此非同泛然而作也。太白每借古题以讽时事,岂有感于永王璘之死而为是言与?
清高宗敕编《
唐宋诗醇》:萧士赟说得之。白之从璘,虽曰迫肋,亦其倜傥自负,欲藉以就功名故也。词气激切,若有不甲之感,如谢灵运所云“道消结愤懑”者。“桓山之禽”,盖白自比也。胡应麟《诗薮》称其《公无渡河》篇“波滔天,尧咨嗟,太禹湮百川,儿啼不窥家,其害乃左,茫然风沙”等语,为极力摹汉。似此情质词古,何遽不如汉也?
近代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先叙其故(首六句下)。次叙其事(“借问”七句下)。此言兄弟相逼,作独鸟兽之不若,并有愧无知之草木。意极沉痛(“一岛死”十二句下)。末举兄弟让国,以愧兄不相若者(“孤竹”六句下)。吴(汝纶)曰:看其凭空横发,所以奇肆超妙。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