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白石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0.9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下白石村、塘头村、新塘村。始建于清代,郑姓先祖从南头迁居此地,后陈姓先祖迁入定居而形成。因村落位于一座有很多白石(白色花岗岩)的小山之上,故取名上白石,山坡之下的村取名下白石。该村坐落于大沙河下游丘陵地带,大沙河从村西流过。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
建制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沙河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59年,属南头公社,同年创办国营沙河农场;1966年,属光明华侨畜牧场沙河分场;1979年,属深圳市管辖;1981年,属广东省沙河华侨农场;1983年,属深圳市南头区沙河街道;1990年,属南山区沙河街道;2008年,属沙河街道沙河街社区。
民系方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为陈、钟、曾姓。
第一大姓为陈姓,祖籍广东
梅州,早年辗转迁至今深圳观澜松元厦;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从松元厦迁移至此地。
第二大姓为钟姓,清嘉庆年间从今广东梅州迁移至此地。
第三大姓为曾姓,早年由河南迁移至今广东
河源,后辗转迁至今
惠阳淡水;1931年从淡水迁移至此地。郑姓,清代由今深圳南头迁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391人,其中男性171人,女性220人;80岁以上10人,最年长者94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81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17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15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2人,居住在澳大利亚。归侨11人。
经济
传统经济为农业生产,种植水稻,兼种花生、甘蔗、番薯、荔枝等,也有部分村民养蚝、上山挖药材出售。改革开放后引进企业,建设厂房。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为主。村民以房屋出租为主,部分村民在集体股份公司、居委会及深圳就业,也有部分村民经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
交通运输
深南大道、沙河东路、沙河街、天河路经过该村,
深圳地铁1号线在该村附近设白石洲站。
社会事业
20世纪60年代通电,60年代中期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80年代初通电话,80年代末通自来水,90年代后期通互联网。村内有星河幼儿园,2015年末在园幼儿270人,教职工38人。还有白石洲文化广场。
历史文化
村中存有文献《烽火岁月的上白石村》,由沙河街道关工委于2005年编撰。
传统民居为
客家民居,现存3座。代表性民居有三坊51、52、53号,建于民国时期,3座总面积115平方米。现已破败,无人居住。
该村陈姓中的一支是观澜松元厦先祖陈振能后裔。农历九月二十为陈振能诞生纪念日。这天,有许多海外侨胞、香港同胞回乡与村中宗亲一起举行纪念活动,并参加盆菜宴。
农历七月十四盂兰节,村民无论贫富都要备下糕点、茶果,焚烧纸钱,祭奠亡人。
地方事件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蝗灾严重,秋冬干旱,粮食歉收。
该村是深圳市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重要抗日据点,东纵领导人王作尧、周伯明经常在这里活动,发动村民抗日。
抗战时期,该村有20多名村民参加革命,曾容、陈子金、陈桂财、陈桂喜、陈炳胜、陈汉平、钟进财、邱运福、张丁桂、黎丁娇、陈更娇、张元贵、陈桂明、陈天兵、陈满发等是当时的地下党员或游击队员,还有曾通、曾双、陈芳、钟石友、陈才、张运娇等,有的随部队北撤山东参加了解放战争,有的留在东江继续坚持武装斗争。
在
深圳世界之窗景区内的麒麟山上立有烈士纪念碑。2014年,白石洲股份公司出资重修烈士纪念碑。每逢烈士纪念日,村民会到此祭奠。
地方特产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萝卜糕、花生糕、油角、喜饼、年糕(春节)、茶果(清明节)等。
著名人物
曾通(1928一),1943年参加东江纵队,担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的勤务兵。1946年随部队北撤山东,先后参加了豫东战役、鲁南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1949年,已是侦察连副指导员的曾通随部横渡长江,南下广东,参加了解放广东的战役。1989年曾任宝安县政协主席。
陈汉平(1929一1944),又名陈乙兴,烈士。1943年参加东江纵队,在东纵税务所工作,同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1944年日军侵占南头,由于叛徒出卖,日军攻打沙河税务所时,陈汉平和战友来不及转移,被日军包围。陈汉平为掩护战友撒退没能突围,被捕后英勇就义。
地方规划
2014年,该村被列入城市更新规划,项目名为“沙河五村城市更新单元”。沙河五村指沙河街道所辖上白石村、下白石村、塘头村、新塘村、白石洲村。目前土地确权、测绘等工作已完成,专项规划方案已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