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北部景区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地处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北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60平方公里。灵山被道家书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横亘于广信区北部,跨越茗洋、湖村、清水、汪村、石人、望仙、郑坊、华坛山等乡镇,西界横峰县葛源镇,北与德兴市饶二镇接壤,高南峰村在灵山最核心区,距广信区城和上饶市25公里,坐落在上饶市中心旅游区域,距离三清山85公里,圭峰90公里,龙虎山155公里,武夷山121公里,地处三清山、圭峰、龙虎山和武夷山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间,是四山辐射的交织点,浙赣电气化铁路、沪昆高速公路、320国道可达。
地形气候
整座灵山属侵蚀构造的中低山地貌区,主脉海拔1000米~1400米,地形陡峻。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温和,年积温在3600℃~4800℃之间,平均气温15℃左右。雨量充沛,年降雨超过2000毫米,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形成了槠溪、茗洋河、石人溪、望仙河等8条溪涧和龙泉、珍珠泉、天泉等上百处名泉,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39.5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0647.6卡/平方厘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据林业部门调查,景区内有树木类植物72科204个种类,竹类12种,中草药221种,古树名木遍布景区各地,贡茶、茶油、弥猴桃、石耳、大蒜、土纸等农、林产品。动物有鸟类20余种,兽类20余种,两栖类9种,蛇虫类30种,山羊、云豹石鸡黄麂鲵鱼黄瓜鱼鹰嘴龟等珍稀动物。注:图册资料来源
矿产资源
约8亿年前的震旦纪早期,灵山地区开始沉降,形成了多层重要的含矿建造。矿藏有花岗石、萤石、水晶、钨、锡、铜、铅、锌、铌、钽、钒、稀土、磷、重晶石、石煤等。以花岗岩、铌、钽、钒等储量为最,其中花岗石储量约5亿立方米,芝麻白、上饶红、望仙绿等不仅纹理、色彩美观,且具抗压、耐磨、耐酸等特点,已开发的石材运销沪杭等地。以水晶最为珍贵,且开发历史悠久,汉《神龙本草经》有“上饶水晶”记载,北宋因过量开采而破坏山林,引起当朝首辅王安石重视,并作诗对此现象加以批评。灵山水晶有白色、茶色、墨绿色三种,尤以茶色、墨绿色为珍。注:图册与概述图片资料来源
人文历史
灵山是道、佛二教圣地,道家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信州府志》称之为“信之镇山”。是江南颇具影响的民间宗教名山。胡昭葛洪张道陵、张继元、刘太真、李德胜、松月禅师等人均在灵山结庐修真、收徒传道,灵山石人殿有1800多年的历史。上饶籍的达官显宦和客(隐)居上饶的历史名人,如王贞白韩元吉辛弃疾徐元杰夏言郑以伟、高明、王庚言、蒋士铨徐谦等人,为灵山留下了300多首名篇佳作。其中南宋辛弃疾赞美灵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明朝宰相夏言盛赞灵山“九华五老虚揽结,不及灵山秀色多”。当代诗人冯雪峰赞美灵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诱人的山”。
(图册资料来源)
古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期,灵山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从望仙桥头、茗洋庙背山、郑坊平伏脑等古村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镞、石锛、网坠及数以百计的陶罐陶片证明,早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灵山人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进行农牧生产活动。从灵山东南麓的煌固乡马鞍山无塘穴形墓出土的青铜器、青釉瓷证明,这一地区在西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吴越文化达到一定的水平。
文化记录
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的石人殿,刻有明代宰相夏言所提的“秀水奇山信郡无双福地,佑民护国江南第一名神”和大学士郑以伟 “背面而朝万古石人心不朽,鞠躬而立千秋鹰武气如生”等对联,殿内香火鼎盛,自唐迄今,历经千余年,久盛不衰,每年阴历九月初一到初十,闽、浙、皖、赣4省乡民云集于此,每天人次高达数万人。除石人殿外,灵山古建筑、古遗址及石刻、匾额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石人古街、石人庙会,望仙桥头古村遗址,黄巢起义军古战场遗址,红军老鸦尖战场遗址,东山岩画、朱熹手书“忠孝持家”等景点。
相关著作有唐王贞白《灵溪集》,宋韩虎《洞泉日记》,徐元杰《梅野集》均收入《四库全书》。明郑以伟《灵山藏》,郑日奎《望灵山》及县人编纂的《灵山遗爱录》,清翠屏散人等创作的大量诗文,展现了灵山的风光。新中国成立后,展示灵山风光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剪纸等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余剑波的《灵山梯田》,李土根的《灵山风光》,谢名荣的《茗湖晨曲》,杨学贵的《灵山睡美人》,邱敬登、郭佐民的《灵山雪松》等。灵山吸引了自汉唐以来的历代文人墨客前来观光,并有文学著作传世。唐危仔昌,宋王安石、辛弃疾、陆游、韩元吉、姜夔,明夏言,夏尚朴,清王赓言等创作的佳作数以百计。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的囚室里创作的《灵山歌》。
传统习俗
随着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戏剧演出和灯彩等艺术活动也遍及灵山各地。公元1465—1505年(明成化、弘治年问),戏剧演出频繁。据官网显示,石人殿戏台、汪宅戏台和煌固章宅桥白云殿戏台及戏台上的“佐佑扶持逢八月神仁堪咏,生旦净丑贺千秋风雅可歌”等楹联保留完好,可见当时演出之盛,灯彩活动以石人桥灯为最,每年元宵佳节,“衢街张灯,喧阗达曙”,数十班桥灯在石人殿“团灯”,灯山灯海。
医学
灵山有丰富的药物资源,灵山人对中草药的研究和利用成就卓著。医药学也悄然兴起,许多医药学家深入灵山采访山民,对灵山中草药和民间验方进行研究,出现了许多名医。清王祖仁精于内外科,著有《内外科治验法》一书。廖麟医术高明,著有《医学偶纂》四篇。近代刘明海、刘正松父子,被誉为骨科神医,饮誉江南数省。
道教文化
灵山是全国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之一,《云笈七签》二十七卷《福地》载:“灵山在信州之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被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唐代道教被尊为国教,先后建有宫、观、殿宇99座。宋、元间道教极为兴盛,各地扩建道观,修道者日众。明以后,道教日趋衰落,至清同治年间,全县仅存宫、观、殿宇70座,全真道士日趋减少。民国期间,仅存石人殿仍有道教的朝香活动,修道炼丹的全真道士已鲜为人知,仅有正一道士散居各地,以驱鬼降妖、超度亡魂为业。
历史兴衰
灵山道教历史悠久,已有1700余年。此教始于汉末,鼎盛于唐、宋。明以后逐渐衰落,至民国全真派道观殿宇仅存石人殿一处,全真道士已鲜为人知。正一派虽不如前兴盛,但仍有不少道士以超度亡魂和驱邪降妖为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大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正一派道士已无法事可做,纷纷改行经商、务农,藉以为生。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河南颍川名士胡昭隐居陆浑山中,潜心道学。曹操屡聘昭为中书令,昭婉言拒之,并悄然南下,隐于灵山百谷峰之养真岩,继续悟道,采药煮茗,并结炉炼丹,以济乡人沉疴。公元251年,昭无疾而终。乡人称昭已得道成仙,并建祠塑像祀之。昭专注自身修炼,不收徒传道,但仙逝后屡受皇封,影响很大,并有刘太真、李德胜等信仰道教的朝庭命官步其后于祠中立化成仙,故为灵山道教之始祖。
胡昭之侄胡超,字惠琏,随昭南下,隐于灵山拥笔峰修炼。超家学厚实,受伯父影响,一心悟道,少壮时便遍游名山大川,并得一道士传以长生之术,得一高僧授以辟毂之法。昭仙逝后,超避讳改为惠琏,号拔俗,继续在拥笔峰修炼,并为乡人灭祟治病。超暮年后不知去向,乡人说他已肉身成仙,并在全国各地发现他的仙踪。由于胡昭伯、侄仙迹遍传,灵山各峰各洞结庐修道者日众。
与胡昭伯、侄隐于灵山悟道修炼同时,有一至德道人云游灵山,见东台峰南风光秀丽,数洞穴呈太极图样分布,便于此处结庐修炼,收徒传道。至德道人仙逝后,其徒募资修建道观,命名为至德宫。道观建成后,道徒日众,道观也随之扩建。唐、宋期间,至德宫道教极为兴盛,道徒达百余众,道观建筑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
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年),葛洪遍游灵山,先择麒麟峰结庐传道,因水源不足,后择葛仙峰为址,结庐炼丹,并收徒传道,洪著有《抱朴子》一书,推阐仙道。师从葛洪的历代弟子,均以葛洪之神仙导养之法修炼,兼演炼医术,为附近乡民治病。嗣后,葛洪弟子于灵山各处普建道观,收徒传道,灵葆派道教盛极一时。
东汉建武至元和年问,正一派祖师张道陵于贵溪龙虎山创教。此教道徒可娶妻室、可食荤腥,为人祈福降妖,超度亡魂可收取酬金,实为一种谋生职业,因此人教者日众,遍布灵山域内各大村庄,虽历史上有“抑道扬佛”影响,正一教却长盛不衰,活动一直延至民国年间。
灵山地区道教始于东汉,鼎盛于唐、宋。唐尊崇道教,封老子为太上玄皇帝,《道德经》等为真经。唐德宗年间,诸邑旱,敕刘太真、李德胜拜祀胡昭祈雨,先后立化于胡征君祠。刘、李仙逝后,与胡昭一道,均受皇封为将军,隐君祠改为将军庙,从此,石人殿兴盛逾千年。宋尊奉道教,以真宗、徽宗为最,先后封胡昭为灵助候、灵助威济候、灵助威济显惠正佑王,刘太真封助顺将军,李德胜封助灵将军和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君,胡惠琏封玄坛紫极洞真天师胡真人。据唐《云典》记载,上饶共有宫观99所,绝大部分建于灵山的奇峰秀谷之中。元代,道教在教派争论中失利,上饶道教受到沉重打击,开始衰落。明代道教继续走下坡路,域内仅存道观2所。清代继续“扬佛抑道”,加之道士居观清苦,羽化成仙又不能见之现实,大部分道士不断还俗,或弃道皈佛,至民国全真道士竞无一人,正一道士也日益减少,继续活动的多为一些迷信职业者。
著名道观
石人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奉诏在石人峰下建征君祠,以祠胡昭,俗称胡隐君祠,又称石人峰祠。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刘太真、李德胜相继于祠胄享货。并矗像于祠中与胡昭同祀之。宋宣和年间御赐“鹰护”殿额,因李德胜被塾多助灵将军,人称李将军庙。明万历年间李德胜被封为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曼:称石人殿。石人殿拥有庞大的建筑群,气势雄伟,道徒众多,威名远播。
至德宫:位于灵山东台峰南东角山的一块台地上。汉末至德道人在此建宫修道,道徒众多。后经历代道人扩建,道观分前后两殿,极其雄伟,两旁有堕数幢,可见当时鼎盛之况。宫后有太极岩洞穴群,宫观周围有水田十余亩。后,道教衰败,改为佛教寺院,僧侣多达百人,也盛极一时,今道观已废,遗址、石磉、石臼、石香炉、老道墓茔尚存。
佛教文化
宗教活动
灵山域内各寺庵的佛教宗教活动,主要有早晚功课、功德课、朝山进香三种,小庙为筹集经费,有叫夜弥灾活动。
早课:每天凌晨,全寺僧人聚集佛殿,搭衣持具,击鼓敲馨,列班做早课。开始由班首僧向全寺佛像拈香,继而列班殿前跪拜,集体念颂经文。念经特点是念唱合一,以木鱼、铜磬击点。早课做到天亮结束。
晚课:吃过晚斋后,击鼓,全寺僧人聚会大雄宝殿,搭衣持具做晚课,为时约2小时,内容和方式与早课大致相同。
功德课:即为僧、尼、居士、施主寿晨及达官贵人小孩出生、获得功名、诰封等做功德课,禳灾祈福;为僧、尼、施主做追忏功课,超度亡魂;为村坊做祈年功课,祈天下太平,风调雨顺。1979年后,开放寺庙也开始为施主做功德课。
朝山进香:朝山进香是佛教寺庙一年一度盛大的宗教活动。朝山进香会期各寺庙不一,大致以佛祖诞辰、弥勒诞辰、观音诞辰为期,三天、七天、十天不等。各地的善男信女,大部分以村为单位,选有头首,成立进香组织,俗称“香会”。出发前吃斋禁欲,出发时身穿洁衣列队由会旗导行。香会中仪仗:擎伞盖、抬匾额、捧佛衣,放火铳,吹打十番锣鼓,热闹非凡。进入山门,有寺内知客僧人迎接,香客拈香化纸朝拜众佛像,祈求禳灾降福;至观音像前,女香客祈求观音送子;在大雄宝殿求忏,祷告佛祖指点迷津。香客将自己上年朝拜时许的愿(钱、物)交给寺内管理僧人,朝香进香基本结束。是夜,各香会的串堂在大雄宝殿开场唱戏,直至天亮。
叫夜:又称“打更”。旧时,一般僧人较少的寺庙,为筹集经费,有叫夜活动沿袭。叫夜,即寺庙派出僧人,穿麻衣草鞋,背弥勒佛像,手执木鱼,深夜沿村念经,念完四十九夜结束。叫夜完毕后,叫夜僧人又身背佛像,挨户上门念经,化缘收取钱米,以资寺内开支。
著名寺庵
天心寺:位于望仙乡圆山峰绝顶。明以前为员山庵,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浮梁僧如伦云游至此,见峰圆如覆杯,风光秀丽,且有水田、旱地十余亩,遂化缘创建天星寺,供奉如来诸佛和十八罗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天星寺再度扩建,因有康熙御书“天心禅林”寺额,改称天心寺。改建后的天心寺极为兴盛,僧侣众多,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曾办经学一所,有师生20余人,专门研究和教授佛学。1930年寺庙毁于兵燹,仅存“天心禅林”和“舍利殿”匾额。1949年重建一小院,1986年又重建大雄宝殿,供奉如来等佛,并有居士住寺管理。
石城寺:位于灵山甑峰南石城山台地中央。台地三面环山,如城如廓,故名石城。传说东汉有尼在此结庐悟禅,圆寂后骨灰建塔存放,当地居民称草庐为石城庵。唐初,普陀山一高僧云游至此,惊叹人间竟有此福地,遂化缘建寺,名石城寺。寺有三殿,楼、台、亭、塔等附属建筑错落有致,经十余载经营,庙产达千亩,僧侣多达百人,盛极寺宇。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修葺,至嘉庆年间,广信知府王赓言亲选妙机为主持,并题写“妙明清澈”寺额,寺庙处于鼎盛期,僧侣多达百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寺庙尽毁,仅存明嘉靖年问所立石碑和清顺治九年(1652年)所建立旨寿塔以及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所立放生碑和刻有“日出朝阳千古秀,月现云山万寿灯”楹联的石柱。1997年,三宝弟子募资重建古寺,1999年大雄宝殿竣工,建筑面积765平方米,正殿供奉如来等三尊大佛,两旁供佛文珠、普贤、慈航和十八罗汉。据相关资料显示,古寺正在复建中,计划建筑的有天皇、三圣、观音、伽竺、地藏等五大殿及斋堂、膳堂、僚房、宾馆、舍利塔等附属建筑,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寂照院:清同治《上饶县志·寺观》载:“在石人乡,宋淳祜间建”。后废。
白鹤山寺:位于清水乡灵山支脉白鹤峰。明嘉靖年间,常有群鹤翱翔其巅,因建寺,并以白鹤命名。塑佛祖和白鹤仙翁像供于大殿。清蒋士铨书“鹤伴慈云”寺额。寺成后极为兴盛,香客如云。后因火三圮三修,最后一次修建于1996年。新寺因山势而建,三个大殿拾级而上,巍峨壮观,仍供佛祖和白鹤仙翁像。蒋士铨所书寺额,仍赫然嵌于山门之上。
峰顶院:位于石人峰右鹰嘴峰下山谷中,建于明,盛于清。寺庙雄伟,僧侣众多,且有千亩山场和40亩水田等丰厚庙产。清末衰落,国民初期,有一王姓和尚(又称王斋公)任寺内主持,并兼管灵鹫、灵峰二处庵堂。今遗址尚存,并改建为“金石山庄”,林木葱笼,风光秀丽,常有游人观光。
横峰寺:位于清水乡灵山支脉横峰上,是县城通往灵山首寺。始建年代不详,公元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为寺立碑,称为古建筑,供韦陀神像。寺外设茶肆,供来往行人饮用,称大士茶庵。嘉庆五年改称横峰寺,1991年,灵月师太主持寺务,重塑佛像,新祷千斤铜钟,香火鼎盛。1990年嵌“清溪仙境”额。
白云寺:位于石人峰下上天堂,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时香火鼎盛,僧侣达数十人。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进士程士俊为寺立碑,后圮,选天堂自然村建新寺。
景点景观
自然景观
水晶瀑布
水晶瀑布位于水晶山景区之东南隅,因其位于水晶峰下且“飞泻映日,远望之若水晶”,故名水晶瀑布。水晶瀑布在石屏,水晶诸峰之下,集石屏峰的龙池水,水晶峰的潮水及其它山泉聚于“三潭映月”之第一潭,再从潭口溢出形成了瀑布。水晶瀑布落差达244米,宽幅达50米。
水晶瀑布的恢宏秀美,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学士慕名前来观光,并挥毫泼墨,写下了不少吟咏瀑布的诗文。清朝诗人方洋有《水晶山瀑布泉》诗一首:“万山深处见飞泉,直泻河流下九天,乱石惊冲珠佩碎,轻云高拥玉龙悬。雨花晴洒苍苔润,冰溜寒重碧涧连。袒褐纵观情自乐,水晶帘外坐神仙。”
华表峰
华表峰位于甑峰西,海拔1345米,此峰圆形,上下一般粗大,高达百余米,峰壁平削光滑,人不可登,仰视至帽落才能见其顶,峰体条纹纵横,峰间石缝中长有古松。华表峰四周山峦重叠,而华表峰鹤立鸡群。有石城嶝道可登华表峰,南起清水乡石城古刹,经麻石包,斜上夹层灵山东面谷口,嶝道南陡北缓,险处麻石包,两翼虚空,攀登者易上难下,人称“景阴阳隔张纸”。沿途点有回音壁、天女散花、一线天、八卦石、猫鹰石。
南峰塘
南峰塘位于石人殿南5公里,它是一个海拔800余米,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台地。因此台地似盂,集百谷、岩前诸峰山泉成塘,水清见底,波光粼粼,群峰倒映,故名南峰塘。
南峰塘四周绝壁如削,仅有古人开凿的东西两条古道可登,由岩底古道拾级而上,沿途可赏神蛙鸣耕、老妪浣纱、飞天神龟等怪石。由神蛙石再拾级往上,岩前、百谷二峰被一雄关紧锁,关口狭小,仅容一人通过,故先人建成此关后命名天险,并由邑内书法家写“天险”二字勒石。进入天险关也即进入了南峰塘腹地。南峰塘边关口庙,建筑古朴。注:图册资料来源
夹层灵山
在灵山西脉单峰西驰至甑峰,分二脉继续西行,于海拔千余米处形成一块长2000余米,宽500余米的高山台地,史称东台,当地人称“夹层灵山”或“山外灵山”。上夹层灵山,山道崎岖,绝壁险峻,四周青蜂数以百计。有猫儿翻甑峰,天女散花峰,华表峰,猫鹰峰等。台地上横卧、斜出、卓立、倒挂的万千颗奇石。夹层灵山上,峰峰有泉,怪石下处处有泉。其中天瓢泉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饮用可生津止渴,防暑降火,止泻化痰,外用(冲洗)可消炎化瘀,活血生肌。夹层灵山还是鸟兽生息繁衍之地,有百鸟离窝、归巢,山羊在绝壁处纵跳,群猴在林中嬉戏等鸟兽活动。注:图册资料来源
太极岩
太极岩位于东台峰南面平溪峡谷中,海拔861米。此处怪石成群,丛林茂密,以太极岩为中心的1平方公里范围内岩洞密布。太极岩是峭壁中一块巨石向东南方向悬伸形成,洞高5米,面积约40平方米,洞口矮窄,需躬身方能入内。岩容宽敞,圆若巨球,岩壁缝线和凸起部分,似太极之双鱼图,故名。太极岩洞内有洞,洞洞相通,并呈八卦方向排列,进岩探寻,极容易迷失方向。
东汉末,至德道人在太极岩修真,成为名噪一时的真人,后历代修道之任接踵而至。太极宫的断墙、石香炉,“太极岩禅堂”门匾尚存。太极岩附近有水仙岩乾坤岩、相传都曾有道人得道成仙。
茗洋湖
茗洋湖位于距广信区城50公里的茗洋乡,前身为茗洋关水库,后改称茗洋湖。建成于1959年,是一个面积近3000亩,蓄水达4240万立方米的高山平湖。由水库大坝往右至东灵村,有陡峭山道可登老鸦、龙头、龙须、方石、圆墩诸峰。
东灵瀑布群
灵山峰高壁峻、隘口众多,大部分隘口处都有飞瀑直泻而下,其中以茗洋乡境内的居多,三叠瀑布、回龙瀑布、无盘墩玉阶瀑布、高塍绢瀑、西龙岗银球瀑布都是灵山上较有名的瀑布,因其位于灵山东部,故统称为东灵瀑布群。
三叠瀑布位于茗洋水库西侧山上。春夏山洪爆发,洪水顺崖飞流直下,因山势跌伏,瀑布成为三叠,总长约300余米,直注茗洋水库。
回龙瀑布位于茗洋乡坛头村下,由溪涧落差而成。潭头溪至潭头村侧,顺悬崖直泻而下,形成第一叠瀑布。冲入深潭的瀑布,遇巨石阻隔,掀起丈余高的巨浪,向后卷起,再从巨石旁奔流而下,形成第二叠瀑布。因一叠瀑布遇石阻隔形成回卷巨浪,故称回龙瀑布。
无盘墩玉阶瀑布,位于茗洋乡姜山村无盘墩。溪水潺潺流至无盘墩上,从一侧向山下飞流。高120米,宽30米,流水经三级阶状巨崖,一跌再跌三跌,形成三叠瀑布。远远望去,瀑布在阳光照耀下如同三级登天玉阶,故称玉阶瀑布。
高塍绢瀑,位于茗洋乡的高塍小溪,在至下东村前水口处,突然向百丈斜崖降落,形成瀑布。两侧树林、竹林等随风摇曳,时而将瀑布遮掩一部分,时而使瀑布全部展现,如同掠过天际的一匹巨大白绢随风飘动,故称高塍绢瀑。
西龙岗银球瀑布,位于茗洋乡的西垅溪涧流至黄荆弯,顺一直径数十米半圆巨石而下,远望似一白球镶嵌在万绿丛中,晶如玉,白如银,故称银球瀑布。
圆墩峰
圆墩峰位于灵山西脉睡美人之秀鼻处,海拔1324米,峰圆似墩,浑然一体,故名圆墩峰。圆墩峰南北悬岩万仞,石缝中横长的古松,形状各异。峰侧雨汛壁,雨前一两天即有泉涌。圆墩峰因峰岩皆异奇险合一,为历代释道高人云游之地,明代建有三仙宫于绝顶,凿壁为墙覆以铁瓦,供三仙神像。峰腰间有嶝道。当地居民常登峰膜拜,传说曾有不肖道徒,猥亵进香少妇,官宇立即倒塌,三仙即化成三制巨鸟飞去,今尚存残壁,壁上“乾隆六十年”石刻依稀可辨。峰北石壁上,有人物花鸟岩画,画中有一巨大箭头向山湾指去,传说是黄巢留下的藏宝图,峰下有古道,宽可列骑而行。
天梯峰
天梯峰位于老鸦峰南,海拔1496米,为灵山最高峰,峰脊有天然石阶如天梯,故名。明贡生周绍斗游此峰时写有“抠衣携履上天梯”诗句。峰顶怪石数以万计。
天梯峰虽有天然石梯,但险处却猿猴难攀,传说北宋名将孟良在险处凿石百级,并刻石以志,今题刻风化,不可辨认。又传说古时曾有一樵童,经阶梯爬上峰顶,建有二仙人坐于云端下棋,遂叠起3块石头,踏石观棋。至暮,仙人曰:“尔在此观棋,可知家中变故?吾等将去蓬莱赴会,尔可速回。”言罢袖袍一挥,将樵童送下山去。樵童回到村里,家里房屋早已倒塌,父母早已亡故,摸摸腰间的柴刀,已经柄腐刀锈。樵童和乡亲们说起自己的经历,乡亲们都尊他为太祖公,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据说,樵童观棋的叠石尚存。注:图册资料来源
迷仙坛
迷仙坛位于世永亭西面,此处是一块数千平方米的高山台地,传说仙姑因迷路,而夜宿于此,故名迷仙坛。迷仙坛被四周锯齿形的山峰环抱,有奇峰、怪石、龙泉、古寺等诸多景点。
迷仙坛中部有一岩洞,由两块手掌形巨石合成,洞高丈余,内空近20平方米,石称观音合掌石,洞称迷仙岩。洞中有天然石神龛,供奉迷仙像,常有山民到此祀拜。石龛旁的岩壁上有一小孔,传说古时每日流米数斗,供九龙寺僧众食用。
双龙松
双龙松位于水晶山景区水晶岭外侧,因此松在离地面2米以上处分成两根躯干,横空出世,斜上云天,像是两条出水蛟龙,故名双龙松。双龙松的树龄已达800余年,高25米,树冠60平方米,胸径120厘米。清晨,站在树侧,看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正好镶嵌在树干之间,就如同一副二龙戏珠图。
水晶岭古道侧是灵山最长、最高、岁月痕迹最深的一条花岗岩石级古道。古道全程30华里,最高处海拔948米。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高南峰深路村胡仕连出资开凿水日石梯。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南塘老道邀县治孙时集资在岭顶卷石为亭,名“永世亭”,亦称水晶石洞。翌年,清水五都,高南峰十六都两地居民,捐巨资将全部路段铺上石级。万历六年(1578年),汪胜丝、祝伯英、汪仕填等人,捐资凿宽水晶石梯,并铺上石级,石壁上明万历六年石刻犹存,水晶岭古道沟通灵山南北,粮食、山货、土纸等物品进出均靠此道,因此乡民来往络绎不绝,辅助挑担的“打杵”笃笃有声。1992年起,古道两端修筑盘山公路,徒步石级道缩短为15华里。
人文景观
东山岩画
东山岩画刻于茗洋东山后的岩洞壁上,线条纵横交错,有山有路,类似地形图,有一箭头指向山湾。相传此图为黄巢藏宝图。
公元878年(唐乾符五年),黄巢起义军与官兵作战,一路追杀到茗洋关,古称寨门洞,见铁门紧闭,无法攻入,便兵分两路向茗洋包抄。一路上乌鸦弄,一路上西山尖,才攻入茗洋。黄巢起义军与官兵在黄茅地展开激战,双方伤亡惨重,茗洋关内血水成河,尸横遍野,当地老百姓把被乱军所杀的尸首就地掩埋,后流落他乡。相当一段时间,茗洋关内成了绝无人烟之地。茗洋一带一直流传着黄巢军攻打茗洋的民谣:“攻不破柴门洞,挟马上乌鸦弄;打不进茗洋关,拍马上西山”。相传东山岩画为黄巢将领撤退时用刀剑刻划而成,图像隐示藏宝玄机。
道士仙峰
道士仙峰原名拥笔山,位于望仙乡儒源村后,海拔910米,北宋皇上敕封为道士仙峰。东汉初平元年,胡超随伯父胡昭南下至邑之灵山,胡昭隐于卜谷峰养真岩,胡超隐于拥笔峰,均在隐居之地精研道学、筑炉炼丹、为名噪一时的道教真人,胡超常云游各地,传道施药,仙去后,被晋武帝封为“胡公真人”。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太子疾,召天下良医,忽一道士赴金阁,圣上问其来由,道士曰:“贫道居江右信州灵北大济之西五羊山前拥笔峰”。奏讫,留下一丹,腾空而去。太子服丹,豁然病愈,帝其兴曰:“果真仙医也!”圣上遣使谥诏赐封胡超为“玄坛紫极洞真天师胡真人”,封拥笔山为“得道真仙道士仙峰”。道士仙峰由此得名。今胡超炼丹遗址尚存。
世永亭
世永亭位于水晶峰顶,因建此亭费工三千有余,落成后命名为世永亭,又因此亭远望如穿山岩洞,故当地人又称为“水晶洞”。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南塘老道思诚呈报县衙倡议在水晶岭古道最高处建亭以利过往行人翻越灵山时歇息,经县治孙时同意,在民间募集资金,凿石建亭,并由明监察御史桂荣撰文勒石于亭内石壁中。
世永亭由花岗岩条石砌成,顶成拱形。顶及两旁覆以泥土,西北东南走向,长4.6米,宽3.4米,高3.3米,两侧有两条石凳,远望如穿山岩洞,因著名的水晶岭古道穿洞而过,南北坡乡民山货贸易常成群结队在亭内小憩。
世永亭建成后屡经战乱,弹痕刀印累累,仍坚固完好。亭内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是灵山水晶山一个极其重要的景点。
明清一条街
明清一条街位于石人峰下,石人殿旁,距县城38公里,原名吕家墩。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奉诏建石人祠。后改今名。北宋宣和年间徽宗帝御封后,石人殿声名远播,来自闽、浙、皖、赣四省香客如云,香烟鼎盛,商业渐兴,店铺林立。明代形成“弓”字形街道。街分五段,即溪底街—下街—中街—庙门—马家店,全长1.5华里。有“四弄”、“三桥”、“二殿”、“二阁”、“一亭”等古建筑。街道全有条石,鹅卵石砌成,店铺为石木结构,走马楼居多。有周氏大宅,董氏大宅,姜氏大宅,余氏大宅等始建于明代的大宅楼,有600余年的溪底古樟和500余年的中街古银杏等古树。石人殿、文昌阁、万安桥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明清走马楼式民房及鹅卵石街道保存完好,店铺依然,有“里街百店”之称,被文物工作者称为“明清一条街”。
芳殿
芳殿,土名木勺棚,在清水乡夹层灵山高石壁下,一脉勺柄状伸出,群山簇拥,鹤立鸡群,气象轩郎。初为棚庵,1834年,双溪王氏春荣随夫居此,采茶花蕙草治病救人,施清茗淡饭来者不拒,设道堂,吃长斋,铢积寸累,广做善事。1986年无病而终,谓之仙逝,1988年,乡民将其遗体塑身,建庙祀之,四方信徒称其像为“灵山妈妈”。2002年3月,中科院王铮教授在考察时将灵山妈妈誉为灵山睡美人的化身。
芳殿庙分三殿,串斗式木质结构,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正殿葛仙殿,望葛仙公像,东殿地母殿,供地母娘娘像。西殿观音殿,神龛上端坐灵山妈妈像。殿楣楹联,字体刚柔兼备,奇逸酣畅。殿侧有新建的斋堂,禅房和数十间客房。每逢灵山妈妈诞辰日,闽浙赣皖,数千香客纷至沓来。尤以浙江新安江一带信徒,百余人乘专车专程顶礼膜拜,每年两次,年年如此。芳殿庙与石城古刹上下毗邻,幽林仄径,佛道相依。平日里,钟鼓噌吰,丹气熏蒸,鞭炮声不绝于耳。
古战场遗址
乌鸦弄古战场遗址位于乌鸦、中台二峰之间的峡谷中,南宽北窄,长逾百米,当地人称乌鸦弄。乌鸦弄峰石峭削,弄口狭长,形成一个隘口,隘之南北,全石悬崖峭壁,古人挖凿的古道弯曲蜿蜒,地形复杂,极为险峻。隘内怪石林立,岩洞遍布。此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黄巢挟马过乌鸦弄”的传说一直流传下来,隘之高处堡垒遗迹尚存。
1933年10月,方志敏红军临时指挥部设此,并在弄口两端修筑了炮台。1934年秋,红军主力北上抗日,为掩护指挥部安全转移,红军以一个连的兵力在乌鸦弄阻击敌人,战斗异常残酷,在粮尽弹绝后全部遇难。乌鸦弄可见成堆的弹片弹壳,并埋有烈士忠骨。弄口清泉,长年不涸,百余人饮之不尽。隘口嶝道,隐伸于南北坡峭壁丛林中,路段险峻,易守难攻。
旅游精品路线
第一条:左溪——平溪——攀登灵山最高峰天梯峰——平溪——左溪
第二条:石城——华表峰——夹层灵山——金鸡潭——芳殿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4:29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