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斜肌(inferior oblique muscle,IO ))见眼球外肌。为起自上颌骨的眶面泪沟外侧,止于眼球外侧赤道后方巩膜上的横纹肌。全长约37毫米,为最短之
眼外肌。自眶下壁前方内侧角的浅窝处及泪囊窝相当于鼻泪管管口外侧的骨膜部位发出后向外后方行走,始部肌肉呈卵圆形,直径4~5毫米,其后逐渐加宽,至附着处为9~10毫米。平均肌宽9.4毫米,中段在下直肌之下与下直肌交叉,向外伸展至眼球赤道部后面附着于眼球后极部的外侧,附着浅宽9.4毫米,腱长1毫米,前端附着点距离角膜缘12毫米,高于外直肌下缘2毫米,与视轴呈51°,由动眼神经支配,离下直肌止端后外侧12毫米为神经支配点。
旋转斜视是指眼球围绕视轴发生异常旋转,通常是由起内旋作用的肌肉(上斜肌、上直肌)和起外旋作用的肌肉(下斜肌、下直肌)之间的力量失衡引起。常见的先天因素有: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和原发性下斜肌亢进,此外,光学因素如斜轴散光及Pully的结构异常也会引起眼球旋转。有研究表明,只有6岁视觉发育成熟后发生斜肌功能亢进者才可检测出主观旋转度数。患眼视线向内转方向注视时,其向上偏斜明显,后者说处于内转位置的眼呈现一种吊上现象(更加向内向上)的特有症状。患者在外转位时,向上偏位程度减轻。
(1)眼球运动检查:根据丸尾敏夫的下斜肌亢进的分级方法,对于下斜肌亢进分成三度:在下斜肌作用方向内上转位时,上转程度强于对侧眼定义为+,内转时就出现上转定义为++,正前方注视眼位就高于对侧眼定义为+++。
(2)同视机检查:对于有双眼单视功能和正常视网膜对应的患者采用十字画片检查,不仅能测出水平和垂直斜度,还可以测出旋转斜度。除此之外采用普通Ⅰ级画片(狮子和笼子,汽车和门等)。V征的测量通过把画片分别上转和下转25°测出水平三棱镜度数,计算出两数值之差即为V征的数值。
(3)双马氏杆检查:通过双马氏杆检查可以定量测出主观旋转斜视度数。同样是用一点光源放置在眼前一尺远的地方,患者带上特制的眼镜,镜片是竖着放置的玻璃棒,镜架上带有刻度,其中一个镜片带有三棱镜,起到将两眼看到的线条分离的作用。没有旋转斜视的人应看到两条平行线,对于有双眼单视功能的旋转斜视患者看到的两条线不平行,通过调整镜架上的旋钮使双线平行,测出的度数就是旋转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