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渤海
莱州湾南岸,
潍河入海口东岸,昌邑市下营镇北,港区距海口10公里,系河口港。海路可达
天津(170海里) 、
秦皇岛(175海里)、烟台(132海里)、
龙口(53海里)、大连(175海里)、海庙港(16海里)、
营口(265海里)、
丹东(310海里)、
威海 (175海里)、里岛(220海里)、蓬莱(92海里)、东风(116海里)。陆路东临下(营)小 (关)公路,南靠烟汕国道,距昌邑城关29公里,距潍坊市59.5公里。
下营港港池面积为10万平方米,码头前沿水深2.5米,航道水深最深者2.8米,最浅者1.8米。进港内河航道20公里,宽100米以上,入海口水深1.8米至4米。
潍河上游建有大型水库,水深较为稳定。
下营港最初系自然形成,以泥沙陡岸为港壁。清末,曾有本地商船150 余只、外地入口
船舶达300余只。主要从东北(大连、
营口)运入粮、木、百货等, 从本港运出原盐、水产品等。民国初年已有南北两个码头,南码头位于
李刘村以西河岸,北码头位于西营村以北河岸。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原有船舶全部被毁,但两个码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使用。1971年昌潍行署开始在下营筹建港口。 1973年3月动工,由水产局投资50万元,修建了水泥灌注桩、凤尾墙、三排桩工程,建成200米石码头一处。由于海运生产逐渐发展, 旧码头和渔港已不能满足需要,1976年7月由山东省交通厅投资89万元,昌邑县自筹3万元,建设下营港。1979年底竣工,1980年投产。建成桩基栈桥式装卸货台3个;800吨级泊位1个,长22.38米,500吨级泊位两个;前方港面积1.21万平方米 (长242米,宽50米),后方货场7.05平方米;防潮护围石墙1100米;商港总面积为78540平方米,设计吞吐能力20 万吨,千吨驳和300吨以下自航船均可靠港。在商港内预留有客运码头场地2700 平方米。由港口到
潍河入海口,设闪光灯标5个,配有航标,引航船1只,并建立机装队,开始增置装卸机械。到1983年已有自航式起重船2台,轮胎式装卸机2台,
皮带输送机4台,
货物吞吐量达42611吨。到1990年有职工217人。 建仓库1200平方米,有23 吨起重机1台,16吨起重机2台,8吨起重机2台,装卸能力完全适应港口现有吞吐量。
昌邑有着长达53公里的沿海线,但却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如今,下营渔港停着大约400艘小渔船,规模已不算大,在众多港口中相形见绌。由于港口水位较浅,它一直未能迈入海洋运输港口的行列。
为了改变临海不通海、临港不用港的这种现状,让昌邑更好地“走出去”,2009年起昌邑开始对下营港进行改建扩建,把下营港区建成沿海开发的后方基地。两年过去了,现在渔港周边是一边忙碌的建设场景,正在建设的道路,正打地基的楼房,一个崭新的临港物流聚集区正在崛起。今年2月,昌邑下营港及临港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又引来了100亿元的协议投资,用于建设泊位码头和临港物流园区。这个协议,为下营港安上了飞向商港的翅膀。 未来四年内,根据规划,沿现有防潮大坝北移10公里,建设新的拦海坝,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的商港,规划建设年吞吐量600万吨的散货码头,其中5000吨级泊位2个,万吨级泊位2个,并在围海造田区域配套建设临港工业区和临港物流区。商港建成之后,将成为昌邑沿海及周边腹地重要的海洋运输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