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蜀土
长江中下游地区晚更新世风成黄土
下蜀土是“下蜀黄土”的简称。也曾有人称为“下蜀粘土”。一般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晚更新世风成黄土。因最早在江苏句容县下蜀镇附近研究而得名。它分布在平原、丘陵和山地不同地貌部位上,一般可分为上下二部分。
释义
下蜀土是“下蜀黄土”的简称。也曾有人称为“下蜀粘土”。一般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晚更新世风成黄土。因最早在江苏句容县下蜀镇附近研究而得名。
分布与特性
分布
它分布在平原、丘陵和山地不同地貌部位上。
特性
一般可分为上下二部分。
上部:浅棕黄色、灰黄色粉砂层,粉砂含量达53—56%,其次为粘粒,少量粗砂,质地较均匀、机械组成与黄土基本一致。粗砂粒形多棱角状,粗砂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其次是各种长石。角闪石、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及少量绿泥石,方解石,磷灰石。锆石、榍石等。不稳定矿物含量较高,可见具卡氏双晶的新鲜长石。粘土矿物以蒙脱石类为主。富含钙质结核,结核直径较大,最大者可达0.5米。结核常成层分布。粉砂层较疏松,呈块状,棱柱状结构,管状孔隙和垂直节理发育。
下部:浅棕红色、棕黄色粉砂质粘土,粘粒含量达55—60%,其次为粉砂,极少量粗砂,粗砂矿物成分和粒形与上部基本一致。但绿泥石、绿帘石含最较上邢略高。粘土矿物中伊利石、高岭引含量较上部高。质地较坚实,具棱柱状构造,含钙质结核、发育有2—3层占土壤,古土壤剖面上部较红,下部见灰白色淋溶条纹和豆状铁、锰质沉淀。有些地区下部的底部为棕黄色、灰黄色粘十与角砾层,可能为残积—坡积物。下蜀上中含腹足类化石17种,其中13种现生种,4种绝灭种;两种淡水螺,其余均为旱生螺。最主要的是二窝蜗牛、三脊疮螺,中国蜗牛。下蜀土的上部可能与华北的马兰黄土相当,下部可能与华北的离石黄土相当。在南京、镇江一带、上下部之间为假整合接触。下蜀土的厚度各地不一,南京、镇江一带大约为10—25米,最厚可达30—40米。过去也有人把与下蜀土同时异相的沉积物统称为“下蜀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8:23
目录
概述
释义
分布与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