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中的古文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是出自于《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篇的一段古文。《孟子》“四书 ”之一,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作品原文
王说⑴曰:“《诗》云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⑸’,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见舆薪⑺,则王许⑻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运于掌⑿。《诗》云⒀:‘刑于寡妻⒁,至于兄弟,以御⒂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⒄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⒅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1]
作品注释
⑴说:同“悦”。
⑵《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⑶忖度:猜测,揣想。
⑷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⑸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⑹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⑺舆:车子。薪:木柴。
⑻许:赞许,同意。
⑼形:情况,状况。
⑽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
⑿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⒀《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
⒁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⒂御:治理。
⒃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⒄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⒅构怨:结怨,构成仇恨。[1]
作品译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0:1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