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退火又叫不完全
结晶退火,是指将钢加热到 Ac1 以上 30~50℃,保温足够时间,然后随炉缓冷的工艺。由于不完全退火是在两相区加热,组织不能完全重结晶,铁素体的形态、大小与分布不能改变,晶粒细化的效果也不如完全退火。所以,不完全退火主要用于晶粒并未粗化, 铁素体分布正常,只是锻、轧终止温度过低,或冷却过快的亚共析钢件,以降低硬度,消防内应力,改善组织。
基本介绍
不完全退火又叫不完全结晶退火。
不完全退火可用于亚共析钢,也可用于过共钢。特点是退火后珠光体的渗碳体成球状,这种不完退火又称为球化退火。
对于亚共析钢来说不完全退火常由于以下情况:
(1)改善
切削加工性能,这类退火主要应用于锻后的结构件,尤其是含碳量较高的结构件,由于锻后珠光体过细,硬度偏高难于切削。
(2)改善冷变形性能的球退,这类退火用于需冷性变形的亚共析钢。
区别
完全退火和不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
将
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20~30°C进行完全奥氏体化,保温足够的时问,随炉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的组织,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完全退火。亚共析钢完全退火后得到铁素体+珠光体的整合组织,共析钢退火得到片状珠光体组织。
经浇注并在钢锭模中冷却后的钢锭和铸钢件,或锻轧终止温度过高的锻轧件,往往晶粒粗大,易得魏氏组织,并存在残余内应力。可通过完全退火来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并且为某些机械加工后的零件作好淬火组织准备。
过共析碳素钢或过共析合金钢不宜用完全退火,因为
过共析钢若加热至Accm以上的单相奥氏体区,完全奥氏体化,缓冷后会析出网状二次渗碳体或合金碳化物,使钢的强度、范性和韧性降低。
不完全退火
亚共析钢在Ac1~Ac3之间或过共析钢在Ac1~Accm之间的两相区加热,保温足够时间,进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不完全退火。
如果亚共析钢的锻轧终止温度适当,并未引起晶粒粗化,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分布又无异常现象,采用不完全退火,可以进行部分重结晶,起到细化晶粒,改善组织,降低硬度和消除内应力的作用。亚共析钢的不完全退火温度一般为740~780°C,其优点是加热温度低,易操作,节能、降耗、提高生产率,因此比完全退火应用更加普遍。
完全退火目的
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保温足够的时间,使之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到600℃以下,再出炉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完全退火。
在加热和保温过程中,使钢的组织全部转变为细小的
奥氏体晶粒,并在随后的缓冷中转变为细小而均匀的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其目的是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以便于以后的机械加工或塑性变形加工,以及为淬火准备适宜的组织。
完全退火应用
主要用于亚共析钢,常用于中碳钢及中低碳合金结构钢的锻件、铸件、热轧型材、焊接件等。
过共析钢不宜采用完全退火,因为过共析钢完全退火需要加热到Accm以上,在缓慢冷却时,钢中析出网状渗碳体,破坏钢的力学性能,增大淬火脆裂的危险。
目的
不完全退火目的
亚共析钢加热温度在Ac1~Ac3之间,过共析钢则在Ac3~Accm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缓冷至500~600℃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不完全退火。
主要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内应力,改善珠光体组织,为后续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优点
加热温度低,操作条件好,节省燃料和退火时间。但不能完全重结晶,所以在细化晶粒方面不如完全退火。主要用于过共析钢,一般亚共析钢使用较少。
热处理分类
热处理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热处理过程中组织和相变的变化特点分类;另一种是按热处理目的或序特点分类。热处理在实际生产中是按生产过程、热处理目的和操作特点分类的,没有统一的规定。
加热保温冷却
任何热处理过程都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二三个阶段组成。
加热
加热包括升温速度和加热温度两个参数。
由于铝合金的导热性和塑性都较好,可以采用快的速度升温,这不仅可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加热温度应严格控制,必须遵守工艺规程的规定,尤其是对淬火和时效时的加热温度控制更为严格。
保温
保温是指铝合金在加热温度下停留的时问,停留时问应确保金属表面和中心部位的温度一致,合金的组织发生变化。保温时间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制品尺寸、堆放方式及紧密程度、加热方式和热处理以前金属的变形程度等。在生产中往往是根据实验确定保温时间。
冷却
冷却是指对加热保温后材料的冷却,不同热处理的冷却速度是不相同的。如淬火要求快的冷却速度,而具有相变的铝合金的退火则要求慢的冷却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