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mr!ta。指
永远的生命。一般译作甘露。
佛陀之教称作甘露法,以其超越时空而永恒,故佛生时降甘露雨,象征不死之意义。以甘茶浴佛,即由甘露而来;甘茶之音颇似甘露之原语。又
涅槃称不死;
密教灌顶中表金、胎两部不二之灌顶水,称作不死甘露。
;便自称言:不死乱者。随于处所,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卽于彼所问,以言矫乱。或托余事,方便避之。或但随问者言辞而转。是中第一不死乱者,觉未开悟。第二、于所证法,起增上慢。第三、觉已开悟,而未决定。第四、羸劣愚钝。又复第一、怖畏妄语,及怖畏他人知其无智;故不分明答言:我无所知。第二、于自所证,未得无畏,惧他诘问,怖畏妄语,怖畏邪见;故不分明说我有所证。第三、怖畏邪见,怖畏妄语,惧他诘问;故不分明说我不决定。如是三种,假托余事,以言矫乱。第四、唯惧他诘;于最胜生道及决定胜道,皆不了达。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说言我是愚钝,都无所了。但反问彼,随彼言辞而转,以矫乱彼。此四论发起因缘及能计者,幷破彼执,皆如经说。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见住。若有人来,有所诘问;卽以谄曲而行矫乱。当知此见,是恶见摄。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一、不善清净。二、善清净。若唯能入世俗定者;当知是天、不善清净。于诸谛中,不了达故。其心未得善解脱故。若能证入内法定者;当知是天、名善清净。于诸谛中,已了达故。其心已得善解脱故。当知无乱,亦有二种。一、无相无分别。二、有相有分别。此中第一、是善清净天。第二、是不善清净天。前清净天,于自不死,无乱而转。是故说名不死无乱。后不清净,若有依于不死无乱,有所诘问;便托余事,矫乱避之。以于诸谛无相心定,不善巧故。先兴心虑,作是思惟:我等既称不死无乱;复有所余不死无乱,于诸圣谛
,已得善巧。彼所成德,望我为胜。彼若于中,诘问于我;我若记别,或为异记,或拨实有,或许非有。彼于记别,见如是等诸过失已;作是思惟:我于一切所诘问中,皆不应记。又于是中,见有余过。谓他由此,鉴我无知;因则轻笑不死无乱。有行谄者,作是思惟:我于此中,应如是记:非我净天一切隐密皆许记别。谓自所证及清净道。如是思已;故设诡言而相矫乱。彼既如是住邪思惟,遍布其心;于彼最上清净天所,故称我是不死无乱。由怀恐怖而无记别。勿我劣昧,为他所知。由是因缘,不能解脱。以此为室,而自安处。又有愚戆,专修止行;不能以其谄诈方便矫设乱言,但作是思:诸有来问,我当反诘。随彼所答,我当一切如言无减而印顺之。由是计度有差别故,建立四种。
四谛是
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
涅槃的最终目的。
四谛是
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临涅槃时又再三叮咛弟子们,对四谛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来问。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尤其在初转法轮中,佛陀三度演说四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行相」:第一次为「示相转」,将四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劝诱弟子修持四谛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为「自证转」,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得四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同样证悟四谛,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