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汉语成语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拼音: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ē gū wē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
成语出处
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唐·魏征《隋书·长孙平传》:“臣不胜至愿,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成语典故
唐玄宗末年(公元755年),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以后又接连发生了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入侵,唐皇被逼得几次逃难,国势岌岌可危。
郭子仪是唐朝的“中兴名将”。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唐肃宗即位后,任关内河东副元帅统率官军和回纥军队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王朝又多次受到叛乱藩镇和吐蕃、回纥等外族的入侵,均靠郭子仪及其部下的努力转危为安。
唐代宗李豫为了酬劳郭子仪,除了给他高官厚禄外,还把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他的儿子郭暖为妻。一次郭子仪寿诞,小两口吵架,升平公主摆起了公主架子。郭暖气忿忿地说:“你是公主又有什么了不起!皇帝不是全靠我爸爸出力才能坐稳皇位么?我爸爸还不稀罕做皇帝呢,要不然早就做了!”升平公主气得立刻跑回皇官去向皇帝哭诉。郭子仪吓得要命,郭暖的话如果被迫究起来,是要满门抄斩的啊!于是立刻把郭捆绑起来,并向皇帝李豫请罪。
李豫却不以为然地笑道:“俗谚说:‘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儿子、媳妇吵嘴说的话,大人何必计较呢?”一场天大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成语寓意
唐王朝从肃宗到代宗两朝,国家始终处于动乱之中,朝廷统兵大将,几乎都是郭子仪的部将。对于唐王朝,郭子仪堪称中流砥柱、国之干城。代宗对郭子仪极其敬重,封为汾阳郡王。德宗更是尊称他为“尚父”。对于郭暖的出言不逊,唐代宗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劝郭子仪道:“不痴不业,不作阿家翁。小一辈争吵,何必计较。”无论是一国之君、一地之官,还是一家之主,如果对那些无关大局的琐碎之事斤斤计较,事事都要辨个是非明白,结果多半是闹得焦头烂额,最后还得不了了之。只有宽宏大量,对某些小事,不宜过分明察,要有容忍小辈的气量,才能够家和万事兴。
成语运用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意思是不会装聋作傻,就不当婆婆公公。指长辈要宽宏大量,遇事不必过分认真。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
清·李汝珍《镜花缘》九三回:“过于明白,原非好事,倒是带些糊涂最好。北方有句俗语,叫做‘憨头郎儿增福寿’;又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这个笑话,细细想去,却很有意味。”
钱锺书围城》七:“有时她做的菜似乎量太少,我想,也许她买菜扣了钱,人全贪小利的。‘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9 09:24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