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肉味,汉语成语,拼音:bù zhī ròu wèi,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出自《
论语·述而》。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故 孔子 在 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乐使人无欲,
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
《老残游记》第二回: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
透澈些。
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游学,他到郊外散步,他听到一阵悦耳的音乐,就循声走去,看见一个老人在树林里演奏《韶》乐,悠扬的乐声把孔子心中烦闷驱逐得
一干二净。以后的几个月孔子一直陶醉在这音乐中,不知道吃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