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拼音:gài)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丐本义是乞求,引申为请求,也指靠乞讨为生的人。
字源演变
“丐”字构意不甚明了,甲骨文“丐”字写作图1-5,字形由“刀”和“亡”两部分组成。有一种说法,“
亡”是人眼里没有眼珠的样子,表示眼睛失明。盲人不能劳作,只能靠求乞为生。“丐”是盲人求乞之义。
金文(图6-10)承袭甲骨文,个别形体已有讹变,如殳季良父壶“丐”字作“图10”。另有部分形体所从“刀”与“亡”相连,为秦文字所本。因为“刀”与“人”在古文字中形近易混,所以《
说文》误认为“丐”从“人”。《说文》篆文隶定后其实写作“匃”,后来又写作“匄”或“丐”。《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规定“丐”为规范字形, “匄”和“匃”是“丐”的异体字。
“丐”本义是乞求。如《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不入田,不樵树,不采艺,不抽屋,不强丐。”引申用作名词,指靠乞讨为生的人,如乞丐。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二】【亾部】
匃,气也。逯安说:亡人为匄。古代切。
说文解字注
“(匃)气也”注:气者,云气也,用其声叚借为气求、气与字。俗以气求为入声,以气与为去声。匄训气,亦分二义二音。《西域传》:“气匄亡所得。”此气求之义也,当去声。又曰:“我匄若马。”此气与之义也,当入声。要皆强为分别耳。《左传》:“公子弃疾不强匄。”又子产曰:“世有盟誓。母或匄夺。”皆言气求也。《通俗文》曰:“求愿曰匄。”则是求之曰气匄,因而与之亦曰气匄也。今人以物与人曰“给”,其实当用匄字。《广韵》古达切,其字俗作丐,与丏不同。《广韵》曰:“二字同。”非是。
“亡人为匄,逯安说”注:此称逯安说,以说字形会意,逯安亦通人之一也。从亡人者,人有所无,必求诸人,故字从亡、从人。古代切,按《广韵》古太切,亦古达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部】 丐;部外笔画:3
《广韵》古太切。《集韵》《韵会》《正韵》居太切。并音盖。乞也,取也。
又与也。
又《集韵》居曷切。音葛。义同。
【子集下】【勹部】 匃;部外笔画:3
《唐韵》古达切。《集韵》《正韵》居曷切。并音葛。《玉篇》:乞也,行请也,取也。《集韵》:求也。《前汉·陈汤传》:匃贷无节。《西域传》:乞匃无所得。
又与也。《西域传》:我匃若马。《后汉·窦武传》:载肴粮于道,匃施贫民。
又《玉篇》:同丐。《广韵》《集韵》亦作丐。《唐书·杜甫传赞》:残膏剩馥,沾丐后人。
又《唐韵》古泰切。《集韵》丘盖切。《韵会》《正韵》居大切。并音盖。义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末笔㇉(竖折折钩)一笔写成。
【写法】首笔横居上居中,较长。第二笔竖在竖中线,收笔于田字格中心下侧,末笔㇉(竖折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宽度窄于首笔长横,竖钩段略向左斜,钩尖收于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