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公署
行政督查专员公署简称
行政公署(原称专员公署,简称专署),简称行署,其行政领导行署专员
历史沿革
行政公署制度产生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几经变化。
中华民国时期的省级体制是省管县,行政公署是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督察区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简称,行署是省级政府的督察派出机关,专员是派出员而且是督察职能,行署只是一种片区性质的督察类协管,不属于一级政府,没有政府体系即政府的一般职能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与行署概念相关 但设立的是专区(后来改名为地区),经济和社会事务发展而需要扩大行署,专区行署有政府体系(各职能部门),统管县级行政区自治区)级体制是省管地区行署(和盟行政公署),因此,地区行署改为地级市政府,各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体系)几乎没变,只是自主权多了一些。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行政公署是地方政权机关,如胶东行政公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政权机关,如皖南皖北苏北苏南川东川西等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撤销。
1954年《地方组织法》规定,省人民政府在必要时,经国务院批准,可以按地区设立行政公署,作为自己的派出机关,由行政专员和副专员领导工作。
1967年-1971年,专区逐渐改为地区,作为“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的简称,成为正式的机构名称。
1978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省革命委员会可以按地区设立行政公署,作为自己的派出机构。由任命产生的专员和副专员代表省革命委员会指导所属行政区内若干县一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1982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省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未作规定,但该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在必要时,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行政公署,作为它的派出机关。其任务是代表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督促、检查、指导所属县、市、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工作,并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交办的事项。该制度延续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各省、自治区实行市地合并改革,采用市管县的体制,行政公署逐渐减少。
现存公署
数据资料
已撤销公署
已撤销的地区行政公署
已撤销的盟行政公署
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哲里木盟行政公署建制,设立地级通辽市。新设立的通辽市辖科尔沁区开鲁县奈曼旗库伦旗科左后旗科左中旗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建制,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辖东胜区鄂托克旗乌审旗达拉特旗杭锦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
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建制,设立地级巴彦淖尔市。巴彦淖尔市辖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杭锦后旗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7 11: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