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201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书籍
《世界史》是201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书籍,作者是美威廉·麦克尼尔。
评论摘要
麦克尼尔把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而人类历史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历史确是成为一个整体·····麦克尼尔把一个负责的故事讲得相当流畅易懂————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Toynbee,著名历史学家,《历史研究》作者)
世界历史的真正开始书写,关键的奠基人是威廉·麦克尼尔。————杰里·本利特(Jerry Bentley,著名历史学家,《新全球史》作者)
世界历史作为一场运动或是一个研究领域的兴起,人们会异口同声的把它归功于威廉·麦克尼尔。————凯文·雷利(Kevin Reilly,著名历史学家、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
内容介绍
一、
麦克尼尔《世界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第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
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麦克尼尔《世界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一直在英语世界中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真正开始。
麦克尼尔《世界史》中文版姗姗来迟,问世近50年后首次在中国出版。此次,中文版获麦克尼尔全球独家授权,依据第四次修订版翻译出版。
全书收录109张精彩图表,附标记人类文明历程的历史年表,特别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针对1976年之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麦克尼尔《世界史》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是一般教科书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学生教师,还是商界人士、政府官员,《世界史》都是经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门读物。
二、
麦克尼尔的进化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达尔文的论述对象是“生物”,而麦克尼尔论述的对象是“文明”。文明的生长和灭亡也符合“物竞天择观“。所有竞争力强大的文明都与其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息息相观。麦克尼尔构建的世界史就是文明进化史。不过,他并不认为现代文明优于古代文明,也不认为现代文明是古代文明的堕落。他只是客观地描述这种变化,最主要的是揭示其变化的机制。
麦克尼尔笔下的文明至少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军事,比如兵器、铠甲对矿产的依赖,战马对牧场的依赖,军队对给养的依赖;第二是文化,这包括人类的生存或者说创造财富的方式,以及保证财富分配合理的社会法则,先进的文化会从民间偷偷地输入到其它文明中,这种征服很隐蔽;第三是宗教,它掌管人类重大事务,并在最尖锐的精神冲突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它本身也就是文明的凝聚力所在,没有凝聚力的文明是脆弱的。所有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文明必然在这三个层面上优于其它文明,并且自身亦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既然是用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竞争构建一部世界史,麦克尼尔的眼光就总是聚焦于征伐中的军队、游牧民族、商人、水手、海盗、僧侣、工程师、传教士、某种思想的奠基人或启蒙者,以及瘟疫。而对和平时期的朝代更迭不屑一顾。因此他笔下的世界史更像一条巨大的河流,河中心的流速极快,但靠近两岸的地方则流得较迟缓。麦克尼尔的成就就在于标定了这条河的中心河道和流向,这是他在世界史方面真正的奠基工作,其他史学家似乎只能延着他定下的航道寻觅新的发现。
这本书的写作策略是一方面提供一幅幅全景图,另一方面又遍历每一次重大事件的中心,这就是本书的结实、秀美的骨架。而文明的形成和交流的细节则是本书的血肉。整本书又像一部隽永的智慧小品集。造成这种奇妙效果的原因是:其内容不仅铺叙史实,而且在每一章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主题,将物质的进化和文明的更新密切结合,提供一系列雄辩的论述,充分显示其深思熟虑的特点。
比如第三章论述制铁技术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这次技术进步的第一个重大后果是新一轮蛮族入侵,他们在公元前1200~前1000年,包围了古代中东地区的大帝国并一个接一个地推翻了它们。铁器时代蛮族的军事胜利依靠的是原始的平均主义共同体的同心同德,在这种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强大的战士,因为那里不存在世界文明地区长期盛行的主人和臣民之间的鸿沟。人数稀少的战车贵族,被愤怒的臣民所包围,被传统的内讧所削弱,所以不是这种群体性攻击的敌手。”
在这段论述中,麦克尼尔没有把蛮族取胜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制铁技术的出现,而是归结为铁器在不同文明中的使用方式:把武器分散开要比集中起来更有威力。喜欢军事的读者很清楚,历史上出现的任何新兵种都会遇到分散和集中战术选择,而这又与文明的特征有紧密的联系。麦克尼尔总是仔细地研究每一种文明的鲜明的特征,并把其变革和灭亡归因于其内在缺陷。再如第五章论述希腊的军事方阵与斯巴达奴隶起义之间的关系:
“军事战术的一个重大变化为参与政治生活的农民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这就是方阵的发明——大量密集的步兵阵形……由数千名身披铠甲、行动如一、训练有素的士兵组成的冲锋能够横扫战场上的骑兵或敌方的任何其他力量。当这种优势变得明显时……任何不利于加强方阵力量的事情都会危害城邦。如果危险迫在眉睫,如公元前7世纪斯巴达发生的奴隶反抗多利亚统治者造成的灾难那样,那么对它的反应将是十分剧烈的。”
尽管麦克尼尔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但是他却不认为人类最终会形成统一的文明。他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一篇批判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和最后一人》的书评。福山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会以西方式民主自由为终点,并在这个终点结成一体。麦克尼尔批驳了这种思想,认为人类将保持文明的多元化。他给出的理由是:”团体就是靠他们与外人的差别来定义他们自己,而人性是变化的,所有从基因遗传的倾向和能力都会自动形成各种各样的形式。”这个理由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麦克尼尔的强劲有力的乐观主义,正是这种思想保证了这本《世界史》从头到尾都新鲜、生动。
麦克尼尔《世界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第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
威廉·麦克尼尔这本《世界史》的风格可以用“恢宏”和“凝练”这两个词来形容。按麦克尼尔自己的评价就是:“我的这种世界史观,尽管不完美,但优点是一以贯之、清晰明了,能够被掌握、被记住,过后可以品味。”正是“凝练”才使其“恢宏”可以品味。而且它会赋予你一种强大的才能:就像站在开阔的田野里仰望满天星斗,在静谧的大气中发现宇宙宏伟的运动;而且你可以用望远镜任意跟踪聚焦于某个星球,然后退回到全景仍能准确地指出其位置。
作者简介
作者: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译者:施诚、赵婧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当世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现为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他以一部《西方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止,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 1996年,威廉·麦克尼尔因“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 ..
威廉·哈迪·麦克尼尔(1917—)生于加拿大,父亲是一位神学家和教育家。得天独厚的学术条件使他很早就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三卷本《历史研究》曾让他大受启发,他发誓写出一本真正的世界史。他的历史观也是对汤因比历史观的演进。后者强调世界文明的隔离,而他则强调世界文明的交流,并在这种交流中提炼出一种简明的、务实的进化论。
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四版前言
前言
第一部分
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
(公元前500年之前)
第一章人类历史之初  007
第二章文明扩散的第一阶段(至公元前1700年前) 021
目录
第三章公元前1700~前500年中东的世界主义 043
第四章印度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068
第五章希腊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079
第六章中国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090
第七章蛮族世界的变化(公元前1700~前500年) 099
第一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105
第二部分
各大文明之间的平衡
(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八章希腊文明的繁荣(公元前500~公元前336年) 119
第九章希腊化文明的传播(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134
第十章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的亚洲 149
第十一章印度文明的繁荣和扩张(公元200~600年) 162
第十二章蛮族入侵和农耕文明的应对(公元200~600年) 175
第十三章伊斯兰教的兴起 190
第十四章中国、印度和欧洲(600~1000年) 200
第十五章突厥和蒙古征服的影响(1000~1500年) 215
第十六章中世纪欧洲和日本(1000~1500年) 231
第十七章1500年前文明世界的边缘 245
第二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254
第三部分
西方的支配地位
第十八章地理大发现及其世界影响 273
第十九章欧洲的自我转型(1500~1648年) 280
第二十章欧洲的外围:俄罗斯和美洲(1500~1648年) 296
第二十一章伊斯兰教王国及其印度教和基督教臣民共同体(1500~1700年) 305
第二十二章1500~1700年的远东 318
第二十三章欧洲的旧制度(1648~1789年) 325
第二十四章美国和俄国(1648~1789年) 341
第二十五章亚洲对欧洲旧制度的反应(1700~1850年) 352
第三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366
第四部分
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开端
第二十六章“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引起的西方文明转型(1789~1914年) 378
第二十七章亚洲对工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反应(1850~1945年) 398
第二十八章非洲和大洋洲(1850~1945年) 421
第二十九章西方世界(1914~1945) 440
第三十章1945年以来的全球竞争和世界主义 462
第四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494
索引 504
译后记 524
目录
地图目录
早期美索不达米亚
畜牧业的产生(约公元前3000年)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河流域遗址
向雨水灌溉地区的转移
马拉战车民族的扩张(公元前1700~公元前1400年)
古代中东(约公元前1200年)
骑兵革命(公元前800~公元前500年)
希伯来人的巴勒斯坦
古代希腊世界
古代中国(公元前500~公元前300年)
雅典帝国(约公元前432年)
罗马帝国的扩张
孔雀帝国
中国的统一
中亚的帝国(约400年)
大印度(400~600年)
查士丁尼时代的东罗马帝国
中国重新统一
伊斯兰教的兴起(622~733年)
加洛林帝国(800~900年)
欧洲的反攻(1000~1100年)
1453年前穆斯林对东正教的支配地位
到1492年左右中世纪欧洲的扩张
非洲(约1500年)
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约1500年)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亚洲的帝国(约1600~1700年)
德川幕府(1603年起)统治下的日本
1648~1789年的欧洲
殖民地美洲(约1789年)
1795年的俄国
英国占领印度
1799~1812年拿破仑统治下的欧洲
1850年后的伊斯兰教王国
1914年以前欧洲对非洲的渗透
1740~1914年欧洲对太平洋的渗透
194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
1941~1945年的远东和太平洋
欧洲的冷战(1970年)
1945年以来的新国家
冷战结束后的欧洲(1991年)
大事年表目录
从人类开端到公元前1000年
公元前500年~公元1500年
公元1400年至今
目录
插图目录
希腊雕刻艺术的发展
1:阿里斯逊石柱
2:海神波塞冬
3:利姆诺斯的雅典娜头像
4:罗马无名氏肖像
5:罗马妇女肖像
6:戴王冠的妇女头像
7:马可·奥勒留胸像
8:欧特卢普斯的肖像
希腊雕刻的传播和转型
9:来自阿旺蒂卡姆的赫尔维蒂人头像
10:(左)雅典娜或罗马
(右)佛陀
11:(上)来自山西的佛陀造像
(下)来自河南的佛陀造像
12:佛祖斋戒
13:大甘吉药叉女
印度建筑的发展和传播
14:第17号神庙,桑奇
15:马莱吉蒂湿婆拉雅神庙,巴达米
16:帕拉苏拉美斯瓦尔神庙,湿婆神
17:穆克特希瓦尔神庙,湿婆神
18:穆克特希瓦尔神庙,细部
19:持镜子的妇女,来自湿婆神或卡朱拉霍的一座神庙的装饰细部
20:大神庙建筑群全景,湿婆神
21:蓬塔德哇神庙,迪恩高原,爪哇
22:佛塔,尼泊尔
23:湿婆神神庙,爪哇婆罗洲
24:吴哥窟,柬埔寨
中国、蒙古、波斯和莫卧儿帝国的绘画
25:马远,《梅间俊语图》
26:马贲(被归于他)《百鹅图》
27:(上)粱楷《李白行吟图》
(下)牧溪《柿子图》
28:董源《溪岸图》,画轴局部
29:比哈德《牧民责骂大流士王》,来自“布斯坦”
30:大毒蛇
31:来自埃米尔·哈姆扎传奇的一幅插图
32:达拉·什库王子及其儿子
欧洲艺术与社会
33:《全能的主基督》
34:乔托·迪·邦多内,《拿撒勒的复活》
35:皮埃罗·德拉·弗兰西斯卡,《基督的复活》
36:阿尔伯特·丢勒,《自画像》
37:阿尔伯特·丢勒,《骑士、死亡与恶魔》
38:《奇迹创造者圣尼古拉斯》
39:“希腊人”,《圣杰罗姆》
40:伦勃朗·凡·莱因,《呢绒行会商人集会》
41:让·巴普提斯特·佩罗诺,《德·索尔坎维尔夫人》
42:雅克·路易·大卫,《种菜妇人》
43:弗兰西斯·戈雅,《1808年5月3日》
44:奥诺雷·杜米埃,《三等车厢》
44:约翰·辛格·萨金特,阿什·威提梅尔先生和他的太太
46:本·沙恩,《自由》
47:胡安·米罗,《向鸟投掷石头的人》
48:亨利·摩尔,1891- ,《核能》
工业化时代的建筑
49:(上)歌剧院,巴黎。查理·加尼叶
(下)议会大厦,伦敦。查理·巴利爵士
50:水晶宫,伦敦。约瑟夫·帕克斯顿
51:(上)古姆百货商场,莫斯科
(下)卡尔森·皮埃尔·斯各特公司,芝加哥。路易斯·沙利文
52:维恩莱特大厦,圣路易。路易斯·沙利文
53:伍尔沃斯大厦,纽约。卡斯·吉尔伯特
54:包豪斯,德绍。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55:约翰逊·沃克斯研究中心,威斯康辛州,拉辛。弗兰克·劳埃德·莱特
56:内政部大楼,华盛顿特区
57:(上)国立莫斯科大学
(下)柳特波德大厦,纽伦堡。阿尔伯特·施佩尔
58:希格拉姆大厦,纽约。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59:(上)加里宁景色,莫斯科
(下)议会大厦,巴西利亚。奥斯卡·尼梅耶
60:(上)美国大帐篷,1967年世界博览会,蒙特利尔。巴克敏斯特·富勒
(下)议会宫,昌迪加尔,印度。勒·柯布西耶
61: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纽约。埃罗·沙林恩
62:(上)国家体操馆,东京。丹下健三
(下)人类学博物馆,墨西哥。皮德罗·拉米内兹·瓦兹奎兹
63:住房,迪杰南-埃尔-哈桑,阿尔及利亚。罗兰·西莫内特
64:曼哈顿中心区,纽约
参考资料
世界史.豆瓣读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1 04:48
目录
概述
评论摘要
内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