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工业
世界主要能源
世界石油工业,世界主要能源。自20世纪40年代起迅速发展,资源丰富,产量稳步增长,石油贸易繁荣,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正文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已成为主要的能源,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1是近几十年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演变。
资源 据估计世界有希望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沉积岩面积,陆地有5100多万平方公里,海上约2300万平方公里,合计7400多万平方公里。世界上约有600个沉积盆地,其中约有200个还没有或只进行过很少的油、气勘探,240个只进行过部分和中等程度的勘探,160个盆地正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截至1979年底,尚待发现的石油储量,约为累计采出量和当年剩余可采储量的总和;尚待发现的天然气储量将更多一些。这还没有把比重大于 1的超重原油和沥青砂等考虑在内。因此,世界油、气资源是很丰富的,油、气勘探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至70年代末,全世界已有138个国家从事油、气调查和勘探。
储量 资本主义世界一般使用“可采储量”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市场原油价格,开发费用等)能够采出的地下石油或天然气数量;“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则表示截止某一定时间的上述数字。它是有条件的,所以常有变动。半个世纪来,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迅速增长(不包括中国),见表2。
已发现的储量分布是很不均匀的。60年代末统计,已发现的油、气田总数约 3万个,其中石油可采储量在7000万吨以上的大油田仅 182个,天然气储量在1000亿米以上的大气田仅78个。总数量虽不到世界油气田总数的 1%,其储量却占总储量的75%。按储集层的类型分,大油气田的储量产于砂岩储集层中的占62%,产于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占38%;按储集层的时代分,第三系占24%,中生界占63%,古生界占13%;按圈闭类型分,89%以上属于背斜构造圈闭。1970~1976年,世界(不包括中国)又陆续发现68个大的油、气田,其储量按产层的时代分,第三系占16%,中生界占48%,古生界占36%;按产层的岩性分,62%属砂岩油、气田,38%属碳酸盐岩油、气田;按圈闭类型分(20%的情况不清除外),背斜占61%,构造地层复合型占17%,水动力圈闭占1%,地层圈闭占1%,发现非构造油气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石油地质理论的进展和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
按地区分,油、气储量的增长情况见表3。中东石油储量十分丰富,占世界(不包括中国)总数的一半以上。北美新发现的油、气储量近十多年来已出现下降趋势。西欧主要是英国和挪威在北海海域发现了大量油、气,储量有较大增长。东欧主要是苏联拥有丰富的油、气储量,1982年拥有天然气储量34.7万亿米,占世界第一位。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呈上升的趋势。
属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世界75%以上的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和不到一半的天然气储量。“石油输出国组织”掌握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983年末约为605亿吨,占世界总数的2/3,掌握的天然气储量约占总数的1/3。油、气储量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坚实基础。
产量 在丰富的油、气储量的基础上,世界油、气产量也迅速增长,见表4。石油产量自1950年达5亿吨以后,直至60年代末,几乎每10年翻一番。进入70年代以后,增长缓慢,1979年达最高峰。以后几年连续下降,1983年出现了停止下降的局面。在世界范围内,海上石油产量在总产量中的比例,正稳步增长,见表5。
世界上年产石油曾经达到 1亿吨以上的国家,除中国外,尚有11个,见表6。
1983年产量在一亿吨以上的国家,按产量高低排列的次序为;①苏联;②美国;③沙特阿拉伯;④墨西哥;⑤伊朗;⑥英国;⑦中国。
天然气产量也稳步增长。世界(不包括中国)自1943年总产气量达到1090亿米后,到60年代末,基本上隔8、9年翻一番(表7)。天然气产量较高的国家见表8。
石油贸易,世界每年石油贸易量超过10亿吨,相当于世界年总产量的40%以上。1982年,原油总贸易额约3900亿美元,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0%。美国是世界上主要产油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1980年,美国国内生产石油4.82亿吨,但尚需进口 3亿多吨。日本本国石油资源甚少,但自60年代以来,它的经济已转上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轨道,每年需进口大量石油(1980年进口2.4亿吨)。西欧几个工业化国家,法国1980年进口1.09亿吨,联邦德国进口9765万吨,意大利进口9300万吨,荷兰进口4465万吨。仅有英国因在北海发现丰富的石油,1980年以后变为石油出口国。
苏联是世界上最大产油国,不仅满足本国需要有余,还能大量出口。据统计出口石油每年超过 1亿吨。油、气出口销售额,1982年已占苏联外贸总额的49.5%(其中油40%,气9.3%),换回外汇422亿美元,成为苏联获取硬通货的主要来源。
1970年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石油出口市场上占绝对优势,但也因非石油输出国成员国的出口量增加,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出口市场上占的比例逐步下降。石油输出国组织出口大量石油,使它拥有巨额美元收入,即常称的“石油美元”。仅从1975~1982年估计总盈余4873亿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不仅利用石油美元发展了本国的经济,而且将大量剩余美元投入欧美金融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石油价格 近20多年来,石油价格的演变,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后的10年内,原油的价格一直保持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把阿拉伯轻油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5.119美元,1974年1月1日起又提高到11.651美元(利比亚原油每桶为18.768美元)。1979年6月间,石油输出国组织第54次部长会议决定将原油的正式售价从每桶13元提高到每桶最低18美元,最高不超过23.5美元。1980年6月,该组织第57次部长会议决定,将基准价格提高到32美元,加上质量差价,最高价不超过37美元。1981年10月把基准油价又提高到每桶34美元。但由于1980年以来世界石油消费量逐步下降,特别是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生产的石油需求量大幅度下降,石油输出国组织于1983年 3月14日第67次特别会议上决定把标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4美元降为29美元。
20多年来石油价格的巨大变化,在经济上带来了以下影响:①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勘探开发石油成为可能,如北海地区;②推动了节能,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近十年来大幅度下降,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③促进了替代石油的能源的开发;④促进大量消费石油的工业化国家寻求石油来源多边化。
相关连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1 21:4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