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对有代表性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比如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日本节能经济模式、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拉美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苏联工业化发展模式、俄罗斯经济体制转轨模式、欧洲工业化发展模式、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美国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总结其规律性的同时,探寻各种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联性。这对于我们从积极的方面学习、借鉴他国发展经验,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意义。
李若谷,1981年获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83年获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行长助理、副行长,中国驻
亚洲开发银行执行董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非洲开发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和东南非开发银行等机构中国副理事。
2003年4月至2005年9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著有《
走向世界的中国金融》、《
全球化中的中国金融》、《制度适宜与经济发展——基于中国实践的发展经济学》,曾主编《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改革》、《国际经济一体化与金融监管》、《
国际金融调研论文集》,翻译罗纳德·麦金农所著《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金融控制》。
长期以来,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无疑是学者们一直热切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各国政策制定者无法回避的一个实践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人均收入高达数万美元,有的国家大部分人民还在为吃饭穿衣犯愁?为什么有的国家在落后的状况下能迎头赶上,而有的国家却贫困至今?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什么共性和区别,为什么有些模式能成功,有些模式没有效果,甚至引起经济倒退?我相信这些都是有识之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对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就成为了一个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这也是出版本书的初衷。
我早年曾在美国求学,后来在央行主要从事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工作,这两年到
中国进出口银行工作,虽说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但工作的国际化环境没变。我曾经因工作关系访问过90多个国家,这当中有先进发达的欧美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欠发达国家,还有许许多多跟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所到之处,所有的国家都在追求发展和繁荣,都在探索发展的道路,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人类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其他西方国家纷纷跟进,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所取代,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以西方世界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探寻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过程中,众多经济学家都指向了
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已是目前主流理论的共识。但我认为除此之外,暴力掠夺和经济侵略为资本主义发展积聚“第一桶金”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