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拼音:qiū)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地面上并立两个小土峰,本义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由土山引申为土丘状的坟墓。丘也指划分成块的水田,用作量词。
文字溯源
象形字。
甲骨文(图1、2)的“丘”看上去像并峙的山峰,即“两丘突兀之形”,其本义就是指“小土山”或“小土堆”。到了
金文(图3、4)阶段,原像小土山的部分讹成“北”形,这一字形被小篆(图5)所沿袭,致使许慎释为会意字,不过他的其他解释与古文字形相符。战国文字或在下部追加土旁以增显其义(图9)。汉代隶变,所从“北”形的笔画在平直过程中又被无理据地加以连接,“北”貌全失(图6-8)。
丘的本义指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其特点有三:一为自然形成,而非人工筑成;二为土山,而非石山;三为小,而不是巨大、巍峨的山。土丘、丘陵、沙丘、荒丘等词中的丘,都是在小土山的意义上使用的。但是到了后来,人工筑成的小土堆也可以称为丘,如坟墓的形状因与土丘相似,也称为丘坟或丘墓。在古文中,“丘”偶尔也指以大山,如昆仑山古称“昆仑丘”。另外,丘又可作量词,在某些方言中,人们把一块水田称为一丘田。
中国古代教育家
孔子名“丘”,古人视孔子为圣人,按传统习俗要避孔子讳。因而有的典籍中,如遇有“丘”字,则会改变“丘”的字形,如缺少一笔写成“𠀉”。甚至读音也发生变化,将“丘”读成mǒu音。清代雍正时期,为避孔子名讳,雍正皇帝下令将“丘”改写为“
邱”。后人虽然在其他场合又恢复了“丘”字的用法,但作姓氏的“邱”却沿用至今,没再变动了。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上】【丘部】去鸠切(qiū)
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①。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崐崘东南。一曰②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凡丘之属皆从丘。今隷(隶)变作丘。
𤤘,古文从土。
【注释】①“非人”句:意谓自然产生。②一曰: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前说谓丘字会意,此说谓是象形。故加‘一曰’。”
说文解字注
“土之高也”注:《大司徒》注曰:土高曰丘。
“非人所为也”注:《释丘》曰:非人为之丘。谓非人力所为也。
“从北,从一”注:会意。去鸠切。古音在一部,读如欺,汉时读入今之尤韵,故《礼记》嫌名注曰:宇与禹、丘与区之类。汉时区亦去鸠切也。
“一,地也”注:释从一之意。
“人凥在丠南,故从北”注:释从北之意。
“中邦之凥在昆仑东南”注:昆仑下当有丘字,嫌人居不必在丘南,故言仓颉造字之初取意於此。
“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注:《淮南·墬形训》注曰:四方而高曰丘。
“象形”注:与上会意别。
“𤤘,古文从土”注:从土犹从一。
广韵
去鸠切,平尤溪 ‖丘声之部(qiū)
丘,聚也。空也。大也。又丘陵。《尔雅》:“非人为之曰丘。”郭璞云:“地自然生。”《说文》作丠。亦姓,出吴兴、河南二望。《风俗通》曰:“鲁左丘明之后。”又云:“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代居扶风,汉末丘俊持节江淮,属王莽簒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也。又汉复姓,四十四氏。《左传》齐有藉丘子鉏、梁丘据、闾丘婴;莒有著丘公、渠丘公,后并因邑为氏;晋有虞丘书,为乗马御。《祖氏家记》有太中大夫东安于丘渊。《史记》有狐丘子林。楚有苞丘先生。齐桓公至麦丘,麦丘人年八十三,祝桓公,封于麦丘,其后氏焉。《孟子》齐有曼丘不择。又有咸丘蒙,隐居。《列仙传》有浮丘公。梁州刺史庄丘黒。鲁庄公庶子食采于瑕丘,其后氏焉。齐有勇士葘丘诉。《神仙传》汉有稷丘子,又有廪丘充,隐居齐鲁之闲。楚有列威将军何丘寄。楚文王庶子食采于轩丘,其后为氏。周宣王支庶食采于谢丘,其后为氏。汉有赵人吾丘寿王。又有曹丘先生、侍御史余丘炳。钜鹿太守庄丘胜,以勇力闻。安丘望之注《老子》。《列仙传》有髙邑人商丘子胥。《艺文志》有桑丘公。汉有吴人龙丘苌,隐居不屈。济北蛇丘惑,为河内太守。魏有幽、豫二州刺史毋丘俭。吴有平原陶丘洪。晋有雍丘洛,以武力闻。何氏《姓苑》云:“汉有司隷校尉水丘岑。”古有蔡丘欣,丧马淮阳。东海北丘氏。又有羌丘、常丘、崎丘、献丘、阳丘、逢丘、厚丘、泥丘等氏。又虏复姓,二氏。后魏献帝次弟丘敦氏,后改为丘氏;丘林氏,后改为林氏。去鸠切。六。
【校释】曼丘不择,《孟子》无此人,《元和姓纂》卷九:“《尸子》有曼邱氏。齐有曼邱不择。”菑丘诉,周校改做“菑丘訢”。毋丘,原作“母丘”,据钜宋木、元泰定本、四库全书重修本改。蔡丘欣,段校“此即菑丘訢尔”、其丧马淮阳事见《吴越春秋》卷二、《韩诗外传》卷十。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部】 丘;康熙笔画:5;部外笔画:4
古文:㘳
《广韵》去鸠切。《集韵》《韵会》祛尤切。《正韵》驱尤切,竝音蚯。阜也,高也。四方高,中央下曰丘。《尔雅·释丘》:非人为之曰丘。
又前高后下曰旄丘。《博雅》:小陵曰丘。
又《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而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而奏之。疏:土之高者曰丘。因高以事天,故于地上。因下以事地,故于泽中。
又地名。帝丘,本颛顼之墟,今澶州濮阳县。
又营丘,商丘,楚丘,灵丘,葵丘,咸丘,虎丘,皆地名。
又三丘。张衡《
思玄赋》:过少昊之穷野兮,问三丘乎句芒。注:蓬莱,方丈,方壶,三者皆羣仙所居。
又《前汉·刑法志》: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也。
又《春秋·成元年》:作丘甲。胡传:益兵也,即丘出一甲,则一甸之中,共百人为兵矣。
又聚也。孔安国《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言九州所有,皆聚此书也。
又崇丘,亡《诗》篇名。言万物得极其高大也。
又大也。《前汉·楚元王传》:高祖微时,尝与宾客过其丘嫂食。注:长嫂之称。
又空也。《前汉·息夫躬传》:寄居丘亭。
又丘里。《庄子·则阳篇》:少知问太公调曰:何谓丘里之言。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以为风俗也。
又比丘。《魏书·释老传》:桑门为息心,比丘为行乞。
又姓。
又左丘,龙丘,咸丘,虞丘,梁丘,母丘,陶丘,浮丘,麦丘,水丘,吾丘,皆复姓。
又《韵补》叶祛其切,音欺。《诗·卫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叶下媒期。《小雅》: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叶下诗之。《左传·僖十五年》:史蘇占之曰: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叶上姬旗。
又叶苦高切,音尻。《楚辞·九怀》:玄鸟兮辞归,飞翔兮灵丘。望谿兮蓊鬰,熊罴兮呴嘷。
又叶丘於切,音区。陈琳《大荒赋》:过不死之灵域兮,仍羽人之丹丘。惟民生之每每兮,伫盘桓以踌蹰。古丘区声通。颜师古曰:古语丘区二字音不别,今读则异。互见匚部区字注。
《集韵》:本作丠,亦作𡊣。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ノ(撇)②丨(竖)③一(横)④丨(竖)⑤一(横)
【写法】❶首笔撇从竖中线上端右侧撇向左上格;第三笔横在横中线;第四笔短竖在竖中线右侧。❷末笔长横构成宽底。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