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陶渊明诗作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诗作。此诗写诗人自己为了生活不辞辛苦“戮力东林隈”的劳动过程,开头表达了竭力耕种不违初衷的想法,接着写闻道将有好收成的喜悦心情,再写到荒山去劳作,从而领略了山中的晨景,最后重申自己始终不渝的归隐之志。全诗写景形象生动,栩栩如画,有力地烘托并体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
作品原文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⑴
贫居依稼穑⑵,戮力东林隈⑶。
不言春作苦⑷,常恐负所怀⑸。
司田眷有秋⑹,寄声与我谐⑺。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⑻。
扬楫越平湖⑼,泛随清壑回⑽。
郁郁荒山里⑾,猿声闲且哀⑿。
悲风爱静夜⒀,林鸟喜晨开⒁。
曰余作此来⒂,三四星火颓⒃。
姿年逝已老⒄,其事未云乖10。
遥谢荷蓧翁⒆,聊得从君栖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下潠(xùn):地势低洼多水的地带,即诗中所说的“东林隈”。田舍:指田间简易的茅舍,可供临时休息、避雨之用。获:收获。
⑵依:依靠。稼穑(sè):指农业劳动。稼是耕种,穑是收获。
⑶戮(lǜ)力:尽力。东林隈(wēi):指下潠田所在的地方。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角落。
⑷春作:春耕。
⑸负所怀:违背自己的愿望。
⑹司田:管农事的官,即田官。眷:顾念,关注。有秋:指秋收,收获。《尚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⑺寄声:托人带口信。与我谐:同我的想法相一致。谐,和合。
⑻“饥者”二句:意谓经常挨饿的我,为吃了顿饱饭而非常高兴,早早起身束好衣带,等候天亮去秋收。饥者,作者自称。初饱,刚刚能够吃上顿饱饭。
⑼扬揖(jí):举桨,即划船。
⑽泛:浮行,指泛舟。清壑(hè):清澈的山间溪流。壑,山沟。
⑾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一作“嚼嚼”。
⑿闲且哀:悠缓而凄凉。
⒀悲风:指凄厉的秋风。爱静夜:谓好在静夜中呼啸。
⒁晨开:指天明。
⒂曰:语助词,无意义。此:指农业劳动。
⒃三四星火颓:指经历了十二年。三四,即十二。星火,即火星。颓,下倾。每当夏历七月以后,火星的位置开始向西下倾。下倾十二次,即经历了十二年。
⒄姿年:风姿年华,指青壮年。
⒅事:指农耕之事。云:语助词,无意义。乖:违背,违弃。
⒆谢:敬告。
⒇聊:姑且。栖:居住,指隐居。
白话译文
贫居糊口靠农务,尽力勤耕东林边。
春种苦辛不必讲,常恐辜负我心愿。
田官关注秋收获,传语同我意相连。
长期挨饿喜一饱,早起整装待下田。
划动船桨渡平湖,山间清溪泛舟还。
草木茂盛荒山里,猿啼悠缓声哀怨。
悲凉秋风夜呼啸,清晨林间鸟唱欢。
我自归田务农来,至今已整十二年。
华年已逝人渐老,依旧耕耘在田间。
遥遥致意荷蓧翁,姑且隐居为君伴。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是陶渊明在田舍中收获时所作,当时诗人五十二岁。诗人自归田以来,已经度过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并且又在回到上京里旧居后参加了秋收,于是写下了这篇纪念性的庆收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自己为了生活不辞辛苦“戮力东林隈”的劳动过程。其劳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贫困的,但诗人却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安慰。当他看到丰收在望时,想起了自己已经渡过了十年艰苦的农耕生活,心情是自豪的。
这首诗比陶渊明前期的田园诗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形,同时也说明,陶渊明的务农,并不只是作个样子而已。特别是在后期,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赖以生存。这时他的田园诗中纪实的成分就多了,而不像前期那样情趣盎然,那样富于浪漫谛克。可是他并不抱怨生活的艰辛,在述其艰苦之中仍然时时表现出对生活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名家点评
宋代蔡居厚:“陶渊明、韩退之时时摆脱世俗拘忌,故‘栖’字与‘乖’字皆取其傍韵用,盖笔力自足以胜之。”(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引)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4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