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被发现。
历史沿革
东下冯遗址是1959年东下冯考古队调查时发现。
1974年秋季,开始发掘,发掘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运城地区文化局、夏县文化局共同组成的东下冯考古队进行。芮城县文化馆、平陆县文化馆、山西大学、辽宁大学也先后派人参加过发掘。
1974年至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为期5年多的大规模发掘,发掘出大批遗迹遗物。
2024年10月14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青铜冶铸与夏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崔俊俊公布新发现的夏商时期东下冯冶铜遗址,该遗址发现的大量冶铜遗存,对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时代冶铜产业格局意义重大。从2022年6月至今,考古人员在该遗址清理夏时期灰坑80余座、房址13座,以及丰富的陶器、骨器、石制品,这些石制品包括成品、半成品、毛坯、加工工具及大量原料、石核、石片、石屑、废料等,基本涵盖石器生产“操作链”各阶段。据此判断,这一区域应该是夏时期一处石料初级加工兼石斧等重型器的生产地点。
遗址特点
东下冯遗址,有灰坑、房址、墓葬、水井、陶窑等。灰坑最多,有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房址仅见于三、四期,有密洞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三种。水井口多为长方形。墓葬有长方形竖穴墓、窑洞式横穴墓和不规则形。陶窑平面呈椭圆形,由窑室、窑箅、火膛三部分组成。
文物遗存
东下冯遗址,遗物以陶器为大宗、手制、轮制并用、陶质有夹砂灰陶、夹砂褐陶、泥质灰陶、泥质褐陶及其他杂色陶。纹饰以绳纹为主,此外有弦纹、附加堆纹、篮纹。器形有鬲、鼎、深腹罐、小口尊、大口尊、单耳罐、深腹盆、折肩罐、甑、瓮、杯等。
历史文化
东下冯遗址的一至四期在年代上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基本上一致,文化面貌接近或相同,因此可以称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或东下冯类型文化,相对年代大致在前19—前16世纪。遗址处在文献记载的“夏城”范围大致年代又在夏纪年内,因而可能是夏时期晋南地区的一个文化分支。东下冯遗址的五、六期相当干商代二里冈时期。有商代古城址和排列有序的圆形房址、遗物以陶器为主。
东下冯文化主要是承受晋南晚期龙山文化的结果,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汾河以北晚期龙山文化的一些因素。东下冯文化是在继承三里桥类型文化的基础上与东方二里头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支新的文化类型。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很可能就是以豫西为中心分布区域的二里头类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晋南地区传播并和当地文化逐渐融合的结果。东下冯文化的主要文化因素来源于二里头类型,它同时吸收了光社文化的一定影响。
价值意义
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讨夏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夏商文化变迁的研究。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东下冯遗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交通路线
自驾
夏县人民政府—东风西街—新建北路—林荫东街—解放北路—840县道—后夏线—东下冯遗址
北京—京港澳高速—新元高速—石家庄绕城高速—京昆高速—太原二环高速—京昆高速—侯平高速—008乡道—后夏线—东下冯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