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
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公办高校
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简称东大(NEU),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东大由教育部、辽宁省和沈阳市共建,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入选了“强基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
历史沿革
办校史略
1902年,奉天总督赵尔巽兴办奉天大学堂。1921年初,奉天教育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建议,为了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同年10月29日,奉天省议会正式向奉天省长公署提交了“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的议案。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以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前身是奉天大学堂)为基础开办理、工两科,以沈阳文学专门学校(1905年成立)为基础开办文、法两科。1923年4月26日,奉天省公署正式启用了东北大学的校印。同年10月24日,东北大学迎来了其首届开学典礼。
1928年8月,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学校明确了东北大学的办学宗旨、目的:“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同年9月,东北大学创建了全国高校首个建筑系。梁思成、林徽因留美归来接受东北大学的聘请,共同执教东北大学建筑系。
1929年,张学良设立奖项,征集东北大学的新校徽。在众多设计作品中,林徽因教授设计的“白山黑水”校徽脱颖而出。1930年,冯简在东北大学执教并兼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总工程师,负责主持在南京建设当时远东功率最大的75千瓦广播电台。
抗战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校园被日军占领,学校被迫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1931年9月26日,大部分师生迁往北平,教授们组织了“教授代表会”以推动复校事宜,学生们成立了“东大临时学生会”以协助教授们的工作。10月18日,东北大学借用北平南兵马司的旧税务监督公署作为校舍,勉强复课。由于条件有限,部分系科停办,同时增设了边疆政治系、家政系等实用学科。
1932年,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在张学良校长支持下,作为唯一的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成为中国第一次在奥运会中正式比赛项目的代表。1932年2月,东北交通大学并入东北大学,成为其交通学院。1933年7月,冯庸大学也并入东北大学。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大规模的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东北大学的师生成为这一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学生宋黎为请愿队伍总指挥,带领示威人群高呼口号。这场以学生为主力的抗日爱国运动广泛宣传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并成为“西安事变”的导火索。
1936年,学校由北平迁到西安,选定陕西省立农林职业专科学校旧址为新校址。1937年5月,东北大学设立办事处于开封的河南大学校舍,并改为国立东北大学。1937年6月,东北大学从开封迁往西安集中办学。
1938年3月,日军西犯,频繁的空袭使西安无法正常上课。3月中旬,东北大学全校迁往四川省三台县。1938年7月,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成立西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的142名师生并入其中。1940年8月,东北大学设立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聘金毓黻为主任,选拔史地、经济系的5名毕业生为研究生,开启了东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1946年5月,东北大学的师生从三台迁回沈阳,1947年2月在北陵原校址恢复开学。同时,1946年2月,解放区也成立了东北大学,张学思任校长。校址最初设在本溪,后迁至丹东、梅河口和吉林,1946年6月定址佳木斯市。解放前夕,学校迁至长春,最终定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48年6月,南京政府令东北大学再次迁回北平。
建国初期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在原东北大学工学院与部分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沈阳工学院。8月,学校更名为东北工学院,隶属国家冶金工业部,校址设在沈阳南湖,冶金专家靳树梁担任院长。同年9月7日,以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为基础,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23日,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鞍山工专等三校合组,总部设在沈阳,抚顺、鞍山设分院,定名为东北工学院。该校也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校址仍在沈阳南湖。
1952年夏,学校根据国家政策进行了院系调整,集中力量发展采矿系、冶金系、建筑系、电机系及相关专业。一些系部也进行了迁移,建筑系迁往西安,数学系迁往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等。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靳树梁教授被选为学部委员。1956年,东北工学院电力系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标志着技术创新的开始。1958年,东北工学院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再次推动了科研的发展。
196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东北工学院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东北工学院成为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1986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东北工学院研究生院,使其成为全国33所试办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
1989年,东北工学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新经验。1987年,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成为东北工学院统一规划与管理下的普通高校,面向全国招生。
学校复名
1992年11月30日,东北大学的老校长张学良题写了学校的校名。1993年3月8日,国家批准在东北工学院的基础上恢复东北大学的校名。复名后,张学良接受聘请,出任东北大学的名誉校长。同年,东北大学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中心获得国家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6年,东北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原冶金工业部撤销,东北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1999年,东北大学被教育部列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校,开始了“985工程”的建设。2001年,东北大学实现了教育部、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共同建设,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34所大学之一。
2002年,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和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了重点共建东北大学的协议。同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全国高校的12个一级学科进行了整体水平评估,东北大学在控制学科和工程学科方面名列第一,计算机学科排名第九,管理工程学科排名第十五,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科排名第十八。2011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东北大学启动了浑南新校区的建设。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12月,东北大学党委被国家教育部列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2019年2月,东北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20年1月,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暨东北大学佛山机器人学院在佛山揭牌。11月,东北大学列入教育部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
2022年,东北大学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两个“双一流”学科为引领,推动整体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名单(强基计划)。2023年10月,东北大学参与牵头的全国钢铁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11月13日,东北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欧亚大学文化艺术教育国际联盟”。
2024年10月,东北大学加入“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1个学院(部),开设8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11个,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8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分别是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地球科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152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98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东北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省级一流专业30个,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4个。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4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60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在白俄罗斯创建全球首个科技孔子学院。有在校国际学生850人,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0个。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建有1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科技基地1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等多个科研平台。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14项,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科技论文,涵盖众多前沿领域重要成果,并入选了首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示范基地”。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9月,东北大学拥有图书馆3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63611.68m2,阅览室座位数6533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388.09万册,当年新增55015册,生均纸质图书70.03册;拥有电子期刊31176种、199.89万册,学位论文736.26万册,音视频262607小时。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一本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该期刊为月刊,每期152页,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Ei Compendex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冶金、机械工程、资源与土木、管理科学、数理化力学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99年,为双月刊,每期152页。该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械设计与制造》创刊于1963年,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是一本专注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领域的学术期刊。该刊物为月刊,采用大16开本,国内刊号为CN21-1140/TH,国际刊号为ISSN1001-3997,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主要栏目包括:理论与方法研究、先进制造技术、数控与自动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器人技术,以及管理与综述。《机械设计与制造》已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源期刊,以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源期刊,并被认定为辽宁省一级期刊。
《冶金经济与管理》
《冶金经济与管理》是由中国金属学会主管,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分会、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办于1985年。该刊物为双月刊,采用大16开本,公开发行于国内外。国内统一刊号为CN21-1094/F,国际连续标准出版物号为ISSN1002-1779,已被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全文收录。主要栏目包括:专家论坛、企业论坛、高质量发展、矿产资源研究、聚焦“一带一路”、行业分析、市场分析、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技术经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借鉴与思考,以及研究与探讨等。
《控制与决策》
《控制与决策》创刊于1986年,由教育部主管和东北大学主办,是一份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全国高水平学术期刊。该刊物为月刊,采用A4开本,每期352页,通过邮局向国内外发行。该刊多次荣获包括“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荣誉称号。此外,《控制与决策》于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未来将继续为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而努力奋进。
《控制工程》
《控制工程》是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学术类期刊。该刊为中文期刊,单月刊,采用大16开本,于每月20日出版,并进行公开发行。邮发代号为8-216,国外邮发代号为BM8219。
此刊已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中国科学文献数据用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自2002年起,《控制工程》已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以及英国《科学文摘》(SA)等著名国际检索机构全文检索,进一步提升了其学术影响力。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原刊名:《软件工程师》)创刊于1998年,由东北大学主办,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是国家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该期刊为月刊,国内出版物号为CN 21-1603/TP,国际出版物号为ISSN 2096-1472,CODEN为RGUOAX。该刊已被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等多个数据库全文收录。
《材料与冶金学报》
《材料与冶金学报》(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是专业学术性刊物,由东北大学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2002年3月创刊,双月刊,104页,中文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设有冶金、材料制备、材料、其他(环境、资源综合利用)等栏目。主要学术论文包括理论基础、工艺技术(侧重工艺上的原则,且带有普遍意义)。材料栏目下的论文以金属材料为主;环境、资源综合利用栏目下的论文,刊登与冶金相关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内容,比如:废渣的利用,绿色冶金等。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学校校标为双圆套圆形徽标。其颜色为校色蓝和白两色;中间是由山水组成的图案,以白山黑水代表学校所处的地域;双圆间上方为张学良题写的“东北大学”校名;下方有“1923”字样,代表学校的建校时间;左右两侧分别为“NORTHEASTERN”和“UNIVERSITY”。校标的原设计是中国国徽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教授于1929的作品。截至2024年8月的校标是在此基础上做了个别修改,主要是加入了张学良老校长1992年为东大题写的校名。
学校校旗颜色为校识色(校色为C100 M70),旗面左上角是校标,中间是张学良题写体白色中文校名。
精神文化
学校校训是“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献身、求实、团结、创新”是东大的校风。
《东北大学校歌》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吕远改编。
社团文化
东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于1997年正式成立,是在社团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学生自发成立、独立开展工作的校级学生组织,是对全校学生社团进行服务、引导、管理与协调的先进学生组织。设有“践行”志愿者协会、新长城自强社、东大日语协会、雪域九眼天珠社团、东大武术协会、领秀记者团、飞鸟户外运动协会、心理潜能开发协会、东大数学建模协会、书法协会、粤语文化协会、巨rock社团等多种社团。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在沈阳建有南湖校区、浑南校区和沈河校区,在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在佛山设有佛山研究生创新学院。占地总面积26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0万平方米。
南湖校区
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地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是学校法定注册地址。截至2018年9月,南湖校区有10个宿舍楼、1个留学生公寓、1个培训学生公寓;场地设施有五五体育场、五四体育场、刘长春体育馆;教学场馆有汉卿会堂、逸夫楼、宁恩承图书馆、机电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采矿馆、冶金馆等多栋建筑。
浑南校区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创新路195号,距东北大学南湖校区16公里。截至2024年8月,浑南校区占地总面积89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投入使用室内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包括图书馆、信息学馆、生命学馆、文管学馆、建筑学馆、1号教学楼、生命医学实验室(校医院)、体育馆(风雨操场)、体育场(看台)、5栋学生宿舍、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学生中心、科技成果展示中心、能源动力中心、中心变电所、垃圾处理房等21栋室内建筑,此外还有室外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田径场4个室外体育场投入使用。截至2024年8月,入驻学院包括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江河建筑学院、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9个学院,在籍学生12700余人,常驻教职工930人左右,第三方服务单位员工近740余人,浑南校区师生员工共计14370人。
沈河校区
东北大学沈河校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东路89号,与南湖校区相距约6公里,与浑南校区相距约15公里。截至2024年8月,沈河校区占地面积220605.57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家属住宅等建筑。
秦皇岛分校
东北大学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截至2023年4月,校园占地面积800余亩,建筑面积35.6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4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83人,硕士、博士生导师265人。建有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秦皇岛分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8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六大学科门类。学校共享东北大学全部博士和硕士学科点资源,单独设有光学工程、民族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学校在7个学科门类、17个一级学科方向上对东北大学学科评估提供强有力支撑。
佛山研究生创新学院
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创新学院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桂园社区泮浦路1号,是由佛山市人民政府、东北大学、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教育机构,是东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4年8月,佛山研究生创新学院占地面积180余亩,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包括学习综合体、科研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国际会议中心、体育馆等建筑。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刘长春体育馆
刘长春体育馆是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东北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项目,由沈阳市政府投资建设。截至2023年4月,体育馆位于体育场南侧,总建筑面积10992.81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1层,建筑主体高度为23.98米。体育馆内座席总数为4132个。馆内共可提供3块篮球场地、28块乒乓球场地,可以举行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种体育比赛。体育馆外西侧广场上,竖立了一座刘长春青铜塑像,塑像以刘长春在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赛场上右脚尖触地的照片为原型创作,人像高2.7米,大理石底座高1.9米。以纪念在东北大学的舞台上成长起来的“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汉卿会堂
东北大学汉卿会堂于2003年9月东北学八十周年校庆之际竣工,由校内教职员工学生、海内外团体、个人和校友捐资修建。汉卿会堂的使用包括展览、会议接待和学术交流。展览内容有张学良老校长业绩展、东北大学校史展、徐放捐赠文物书画展。
校友情况
东北大学在政界、商界、科教界、文娱界都有知名校友,如梁思成、林徽因、师昌绪、马培华、刘长春、单田芳等人。
所获荣誉
学校排名
2024年,东北大学在US 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中,综合排名位居全球第492名,亚洲第119名,中国第63名。
2024年,东北大学在Times Higher Education(《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位居601-800名。
截至2024年8月,东北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9名。
学校荣誉
学校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巷11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3 11:3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