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即田家炳教育书院)是
东北师范大学下设的学部,历经1951年始创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和1994年成立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两个发展阶段,于2012年与校内其他机构整合而成。
历史沿革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发展阶段(1951—1994)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前身为教育系,始创于1951年。成立初期的教育系是课程、科研、师资等方面奠基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教育系设立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史教研室;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在教育材料的编写中实现了对于
苏联成果的借鉴和运用;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完成了师资队伍的扩充和提高。
1953年,获准开办教育研究生班,同年招收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三个方向的研究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院校较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教育系。
1965年,由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撤销师大教育系的要求,教育系整体并入政治教育系。此后的十年,教育系的发展处于低谷之中,并且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教育专业陷入瘫痪。
1980年,心理学专业从教育学专业中分离出来,开始了教育学专业与心理学专业分离发展的历程。
1981年,教育系获得教育学原理和普通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批准建立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后,教育系又相继增设教学论、中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教育系获批教育学原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教育系建系以来的第一个博士点,也是全国高校较早获批博士点的教育系之一。
1979年,教育系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6年,教育科学研究所调整分设为普通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比较教育研究所。
1990年,比较教育研究所易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阶段(1994—2012)
1994年,根据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教育系率先进行了学院改制。3月20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正式成立。此后,学院进入了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院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和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的目标。
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全国唯一专门从事基础教育实验研究的实验室——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2000年初,学院按照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成立学院教授委员会,并实行“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负责制”。同年,成功获批“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点。
2001年,农村教育研究所成为全国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2002年,教育学原理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点和“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
2006年,“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获批。
2009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
2011年,“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展阶段(2012—)
2012年5月,为落实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进一步凸显学校教师教育特色,整合教育学科力量,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育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学校决定成立教育学部。
2016年,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2011年筹建)正式揭牌并成为全国唯一的学前教育干部培训基地。
2017年5月,为进一步加快心理学科的建设步伐,心理学院从教育学部划出,成为东北师范大学独立建制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部下设4个教学机构,开设3个本科专业。
教学机构: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本科专业:
教育学、
学前教育(公费师范)、
小学教育(公费师范)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部有教职员工119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43人,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等学术组织和决策咨询机构兼任重要职务者30余人,具有一批国家级高水平人才。
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学原理教学团队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柳海民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邬志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邬志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邬志辉、于伟
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于伟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部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技术教育学、农村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管理与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点: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技术教育学、农村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管理与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
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教育
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二级学科)
吉林省重点学科:
吉林省“十三五”特色高水平学科:教育学(一流学科A类,2018)
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教育学(“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014;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1)、公共管理(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1)
吉林省“十一五”及之前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建设
小学教育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入选专业”。
国家精品课程:教育概论(柳海民)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哲学(于伟)、学校管理(杨颖秀)
2021年10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学部多名教师主编参编的3部高等教育类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此外,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方向多名教师主编的基础教育类教材还获全国优秀教材一、二等奖5项。
截至2023年3月,学部建有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及3个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研训一体化机构。
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研训一体化机构: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长春分中心
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名单,学部教师主持的项目获批2项,分别为学部于伟教授负责的《迈向新文科的中国教育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和李广教授负责的《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研究》。
2023年7月,教育部公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学部教师7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2项、基础教育4项、职业教育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类型全覆盖。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3月,学部建有5个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专业性科研机构,拥有8个挂靠学部的专业性科研机构。
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专业性科研机构: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分中心
挂靠学部的专业性科研机构:高等教育研究所、朝鲜-韩国学研究中心、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所、长春基础教育研究院、东北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院、批判教育学研究中心、教材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
2023年5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表彰第十四届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的决定”,学部共有5项成果获得了表彰,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学术资源
《
外国教育研究》于1974年创刊、1982年公开发行,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国际与比较教育学科专业学术刊物。该刊为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WIC)来源期刊。此刊内容涉及外国教育理论、思潮及流派,外国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校道德教育、农村教育及教育改革动向等,并以东北亚教育为重要栏目。
《
中小学教师培训》创刊于1984年,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是教育部指导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园地。该刊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北方优秀期刊奖”、吉林省一级期刊,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NSSD)、“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CAJCED)、《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小学图书馆馆配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3月,学部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南非等国家和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20多所大学教育院系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作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承担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并与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等校合作开展重大国际教育研究,聘任4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年均推荐50余名教师、学生赴海外学府访学交流。
文化传统
学部部徽为红色,呈椭圆形,主体图案为一盾牌,上书小篆体“教育”二字,下方数字“1951”为学部创办年份,盾牌两侧为橄榄枝,下方为一小弹弓,外环下上方分别为学部中英文名称。
学部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