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前身为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1985年,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李洵教授(1922-1995),在研究室的基础上,整合该系明清史研究的优势力量,创建了本研究所并任所长。
历届成员情况
曾经在本研究所工作过的知名学者,除李洵教授外,薛虹教授(1925-1993)在清入关前史、东北古代史、中俄关系史、方志学、历史教学法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陈作荣教授(1927-1989)在多尔衮研究方面,赵矢元教授(1930-2004)在晚清史研究领域也做出贡献,赵德贵教授在八旗史料的整理和制度研究方面,姜守鹏教授在明清
社会经济结构和市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为明清史的学科建设和本所学术传统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退休后他们仍然十分关心本所的发展,继续发挥着热情。
现任所长为罗冬阳教授。全所共有专职研究人员7人、兼职研究人员2人。其中专职教授4名,兼职教授2名,副教授3名。专职研究人员中,6人拥有博士学位。
研究所成果
20年来,该所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诸方面皆取得了重要成绩。
科学研究方面
以李洵教授为核心的第一代科研群体,在16-18世纪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官僚政治、明清社会经济结构与市场、清入关前史、清朝在全国统治确立的历史过程、八旗史料与东北地方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以及晚清史方面,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新一代的研究者,基本于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取得本科以上学历,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许多学者还有多年的海外留学经历,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在继承前辈研究业绩的基础上,拓展深化了研究领域。在宏观把握上,继承李洵先生的学术特色,注重明清史与中国通史和世界历史的联系,重点开拓明清社会史、国家与社会关系、东北边疆与民族问题、16-18世纪中国社会的危机动荡与秩序重建的研究,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等国家文人社会科学重点工程项目展开系统的工作。
学术交流方面
本所与兄弟院校(所)成功主办了1988年清入关前史国际学术讨论会(长春)、1993年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吉林)、1997年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长春),有效增进了与全国、世界同行的学术交流。
人才培养方面
本所成立以来20年间,已向社会输送了21名博士、70名硕士毕业生。现有在读博士生11名,硕士生22名。
成员及研究方向
赵轶峰教授
刘厚生教授
的学术是以对明清时代的满族社会的研究为根基。多年以来,他除了运用一般历史文献之外,特别注重通过整理和调查等方式搜集研究的资料,尤其是满文的资料,对这一学科的基础建设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并且负责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东北的地方史工作站组织工作。他目前的研究注重民族学和民俗学与历史学的结合,强调东北地方历史的区域研究特色和历史研究与国家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目前除从事东北民族和疆域历史、满族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具体研究外,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主体工程项目《民族志·满族篇》的研究与纂修工作。
罗冬阳教授
的学术特点是既具有广泛的学术兴趣,在史学理论、明代思想文化、清前期历史方面俱有论文发表,又有相对的集中,已就明代督抚制度、兵备、以文统武军事体制、明初政治制度的革新发表系列论文。完成并出版了从中国传统礼法文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影响来系统诠释明初政治运动与制度损益的博士论文。近年在
日本东京大学完成博士后培训后回到本所。目前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主体工程项目《传记 雍正朝 乾隆朝》的研究与纂修工作。
王景泽教授以全清史为研究方向,主要学术成就在八旗研究领域。现有成果以近代八旗研究为多。最近的研究内容,一是清朝开国时期八旗作用,这是对八旗研究长期徘徊于制度史的突破性尝试;二是东北史,重点是清代东北社会,将社会史、边疆史、区域史研究结合起来,以揭示有清一代边疆区域社会变化的特点与规律。
刘晓东副教授
赵玉田副教授
主要从事明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的研究。已完成明代北方灾荒、农业开发、荒政、社会控制的专题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已出版《明代北方的灾荒与农业开发》一书。目前正展开明代经济思想的研究,以探究明代政府政策和经济社会变迁的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