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东南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Southeast University)是东南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17年2月,时任金陵大学农林科的邹秉文教授受郭秉文校长之邀开始帮助筹备国立东南大学农科,制定章程、物色教授。7月邹秉文教授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主任兼植物病理学教授,另聘请原颂周为农场主任兼作物学教授,接收前两江师范学校农博科所遗留的成贤街田地。
1921年,南高师改组,改称国立东南大学农科;秉志教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并根据国内生物教学的实际,编写了教材,秉志院士、戴芳澜院士、张景钺院士、蔡翘院士、童第周院士等一大批学者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生物系任教。
1926年,生物系分为动物系和植物系两授系。
1927年6月,国民政府接管后,效仿法国教育制度,颁行大学区制,以原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的河海工科大学、政法大学、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和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9所高校组合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8年2月,改名为国立江苏大学,5月改称国立中央大学,设8大学院,改自然科学院为理学院,社会科学院为法学院,哲学院撤院改系,归属文学院,文教农工商医院不变。
1935年5月,国立中央大学开设医学院,以内科专家威寿南为院长,延聘了学者蔡翘、郑集、张查理、童第周、于光远、林飞卿等任教,9月招收第一届6年制医学本科生,同时开办4年制牙医专科。
1937年,抗战爆发,中央大学各学院内迁重庆,医学院师生则迁至成都和华西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合班上课。预科任教者有张钰哲、李景成、陈义、俞大纲等教授。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5—7月,医学院随中央大学本部学生水陆两路迁回南京,医学院院部和基础各科在丁家桥地区分部(称为中央大学二部)继续教学。
1947年,中央大学医院迁到丁家桥新址。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南京军管会接管中央大学,8月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10月,更名为南京大学,此时有6个学院37个系,4个专修科,生物系归属理学院。
1951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建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同时委托华东军区卫生部代管。
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原南京大学工学院留在四牌楼原址命名为南京工学院,原南京大学文理学院迁出和金陵大学的相关院系合并称南京大学,以原金陵大学为校址。原南京大学生物学科耿以礼、欧阳翥、陈纳逊、郑集、朱浩然等教授留任南京大学。1952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改名为华东军区军医学院,3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学院,学制改为四年或五年的专科重点制及四年制的口腔专业。
1953年3月,中央军委正式命名医学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次年学制改为五年制普通医学系和四年制口腔医学系。
1954年,第五军医大学西迁西安后,留下部分教学人员、医护人员、物资器材以及校产,在此基础上与第五、六、七三个军医中学合并,共同组建了第六军医学校。
1958年,更名为南京铁道医学院。
2000年4月14日,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基础部的数、理、化、外语和体育等公共基础教研室划归相应的院系,留下的医学基础学科成立基础医学院。
2004年,恢复开办生物工程本科专业。
2009年12月,东南大学成立生命科学研究院。
2019年,东南大学撤销研究院建制组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0年,新设生物科学专业,接转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任务。
2024年4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行政主体及剩余在籍研究生于全面入驻江北校区东区实验区与西区宿舍区,正式完成搬迁工作。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设合成生物学、智慧生物学2个系,开办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等3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有全职、兼职科研人员及技术和管理人员70余人,全职人员中有教授/研究员2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5人,副教授以上教师均具备海外留学或高访经历。全职教师中有国家级各类人才21人次,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省特聘教授及省“333”工程各层次等人才15人次。
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罗玉璇、林承棋
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林承棋
入选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王苏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蒋礼阳
江苏省特聘教授:王苏、华旭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陆巍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及第三层次培养对象:韩俊海、柴人杰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有江苏省特色本科专业1个,江苏省全英文精品课程1个。
江苏省特色本科专业:生物工程
江苏省全英文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以生物学为支撑的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遗传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遗传学
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医药
江苏省重点学科:遗传学科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联合建立了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院的生物信息学及系统生物学中心,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纵向项目6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其中牵头科技部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脑计划)1项,重点研发项目2项,承担课题1项,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优青项目2项,面上项目28项,纵向累计计划经费1亿5千万元,横向累计500余万元。近5年来,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29篇,其中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9篇。
文化传统
院徽以蓝色为主色调,蓝色寓意科研工作的客观、理智和严谨。整体图案呈圆形,延续了东南大学校徽的轮廓设计,外围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外环线条用外粗内细双线装饰,体现稳重之美。外环上半部分为学院英文名称“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下半部分为中文全称“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院徽中间主体部分由蓝色圆环环绕中心部分的螺旋结构意象组成。蓝色圆环象征科学的无涯与知识的浩瀚,三点连接的圆形象征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核心螺旋结构意象取自生命科学中DNA的双螺旋结构,体现了学院科研工作的主题,以及深耕生命科学的价值观;核心区域三个双螺旋结构环绕学院的英文名称简写“SLST”首尾相接,合抱一体,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整体,寓意学院全体师生团结一致,共谋学院发展。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现任领导.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历任领导.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23:4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