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东南大学下属机构
实验中心的实验、实践教学面向全校8个电类院系、4个非电类院系、职业教育学院、吴健雄学院等共16个专业。实验中心课内实验教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二年级和三年级本科生。
发展历程
1997年,东南大学将分散在7个电类系的电工电子类实验室调整组合,建立了校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从1998年开始,设立了独立于理论课程的4门电工电子基础实验课程。2003年在原有基础上建设了电子信息平台。在对所开设的实验课程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进行整合、调整、更新、扩充的基础上,形成了分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面向全校开展“菜单式”的实验教学服务。
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每年受益的学生人数在3500以上,开展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学生课内外的实践教学、创新实践和工程训练基地。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效果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教学内容、开放实验教学、实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得到学生的好评,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全面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后,学生逐渐摆脱过于依赖老师的心理,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主选择、安排实验,具有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实验质量、实验速度明显好于以往,在后续的实验设计竞赛中得到印证。在综合设计型实践教学和系列化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发现创新人才和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形成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在学校创新活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大赛中得到了印证,成绩明显提高。
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经验,通过在全国和地方性的教研会议上的以学术交流、发表教改成果论文、举办专题讲座和研修班等形式,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得到同行的高度赞同,在实验室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手段等方面的一些方法、措施、成果和经验已被推广应用到一些相关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一些多媒体网络课件已经被20余所大学作为实践教学电子教材或辅助教材,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运行机制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是整合集成了全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相关实验教学资源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上独立于各院系,向全校各院系提供连贯、综合、多样性的电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服务。实验中心的成立,使原本分散于各院系的设备、人力等教学资源得到有机的整合,建设形成了电工电子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学校投资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加强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教学以及学科的联系纽带,相互推动促进,实验中心建立伊始,即成立了由各电类院系教学主任和学校大电工平台课程负责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指导实验中心的建设规划,指导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和实验项目的建设。实验中心根据各院系教学以及社会对学生工程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建设形成了分层次、模块化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依托各相关学科,以教授为核心力量建设了一批不同层面的综合性实验室。
实验中心的教学形式有以下几种模式:
(1) 开设具有独立学分的实验课程,由中心教师承担教学和实验指导;
(2) 承担理论课程的实验,由理论课教师讲课,中心教师指导实验;
(3) 部分专业课程的实验由院系教师指导实验,实验中心承担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
(4) 开设面向全校的现代应用技术类公共选修课。
建设目标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以开放式自主实验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分层次、模块化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为核心,以优良实验硬件条件和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为支撑,以高效的网络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效益,构建一个能为全校提供实验教学服务、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综合实践平台。
教学模式
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以演示、虚拟和搭试等多种实验形式,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构建以开放式自主实验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知识综合应用、系统设计、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等多方面能力。
(1)对刚进实验室的学生,采取教师现场授课和指导实验的模式,以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要求、熟悉了解仪器设备,迅速引导学生入门,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学生掌握了实验的基础知识后,进行开放式自主实验,引导、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和考核制度,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3)在课程设计、综合系统设计和课外创新活动中,引导学生发挥个性,自主选题,自行制定实验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分析、设计、实现,制定测试和演示方案,教师仅仅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及选择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实验设计竞赛、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科研训练项目、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生科学实践和训练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写作演讲、交际沟通能力。
师资队伍
实验中心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制定了对学历层次较低、中级职称以下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实行为年轻教师指定导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听课、评讲教案和青年教师试讲等制度,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内部进修、参与院系科研项目、旁听理论课;与课程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求青年教师每年进修一项专业技术,制定进修计划,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开展校内外合作交流,邀请专家做学科和技术讲座,邀请国际高新公司介绍新技术、新产品和技术发展动态;结合课程、实验建设工作,送教师到校外进行短期培训。实验中心定期检查考核教师进修培训情况,考核成绩计入年终考核。经过几年的建设,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
高水平教授负责,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热爱实验教学,教学思想先进,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服务意识坚定、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新型实践教学团队。
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员工45人。其中,专职人员32人,兼职教师7人,流动助教4人。另外,反聘退休人员1人,研究生助教6人
教学成果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004教育部验收优秀,全国8个基地中积分第一;
“营造培养电子信息类优秀创新人才的综合实践环境”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建设”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计算机硬件应用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教学成果特等奖
“电工电子实践”课程 2004国家精品课程,2004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电工电子实践课程群” 2002江苏省优秀课程群
《在系统编程技术及其应用》 2001教育部科学技术奖教材二等奖
“VISJ教育和EDA实践教学的研究”2001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突出知识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构建机电类实践课程新体系”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胡仁杰)
2004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 (胡仁杰)
2018“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胡仁杰)
200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 (江苏赛区组委会)
2003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黄正瑾)
200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 (黄正瑾)
2000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 (黄正瑾)
“CPLD/MCU综合实验系统” 2002江苏省“自制实验仪器”二等奖
《电路与数字数字逻辑设计实践》网络课件2000江苏省松下杯网络课件大奖赛二等奖
《电工电子实践初步》网络课件 2002江苏省方正奥斯杯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
《电子线路设计实践》网络课件 2002江苏省方正奥斯杯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教材二等奖,教育部,2001,黄正瑾(第1名)
高校实验室管理评优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厅,1999,电工电子中心
“自制实验仪器”二等奖,江苏省教育装备中心,2002,徐莹隽(第1名)
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会,2000,黄正瑾(第1名)
教学体系
针对服务众多学科专业、实验课程种类繁多的现状,从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需求出发,构建了包含实验教学、工程训练、课程设计和课外科研实践活动在内,覆盖各学科电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形式多样、课内外相结合、多层次、模块化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为全校学生提供“菜单式”的实验教学服务。
教学体系共分5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多个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中都包含基础型(演示、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
第一层次含电工电子实践基本知识、工程技能训练,教学模块中以基础型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采取实验室现场教学和实践的形式,传授实验基础知识,进行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
第二层次含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其中演示和验证型实验约占20%,设计型实验占50%,综合型实验占30%,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三层次是课程设计,由学生在规定范围内自主选题,在实验室自主完成。设计课题中,设计、综合性内容占80%以上,留有20%左右的空间供学生进行研究和自主创新发挥。
第四层次是专业基础课程类实验,实验室和教学资源向学生全面开放。教学模式由任课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中,基础型实验占10%,综合设计型实验占70%,其余为研究创新型实验。每个教学模块都以综合、设计、研究创造相结合的大型实验项目作为总结。
第五层次是对前面4个层次教学的总结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各教学模块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面对较大规模的电子系统,经过需求分析、资料查询、方案论证、设计搭试、调试测试、分析总结等过程,在开放式的综合实验系统上完成课题。
中心特色
(1) 建立了独立的实验教学体制
在国内高校中首创独立于院系的实验教学机构,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在教学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避免重复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益;有利于实验教学队伍形成、稳定和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投身于实践教学与改革;有利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教学环境和教材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同时又建立了与理论教学和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机制。
(2) 推行和深化开放式自主实践教学模式
在国内首先试行开放式自主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软硬件条件,在建立适应开放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成效的基础上,将开放的内涵从“实验时间”和“实验空间”拓展到“实验内容”、“教学管理”、“考核评价”、“实验指导”、“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等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逐渐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养成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习惯。开放教学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
(3) 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针对服务学科专业和电类课程繁多的现状,依托学科的支持,从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需求出发,建立包含实验教学、工程训练、课程设计和课外科研实践活动在内,覆盖各学科电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多层次开放式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块可以不断增添,实验项目可以随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面向全校,提供菜单式实践教学服务,各院系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的需要,在各层次教学模块中选择实验项目,构成适合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计划,成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套餐。
(4)构建软硬件相结合的实践环境
在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更重视软件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实验室的综合化建设,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建成了一系列不同层面跨课程、跨二级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室。在实验中心的网络平台上建立了以实验教材、多媒体网络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仪器使用手册、元器件数据手册、设计应用资料、生产工艺、师生交互平台为主要形式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也使得实验室的实验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5) 进行全面的网络化实践教学管理
建立了基于校园网、涵盖实验中心综合信息发布、教学资源管理、教学体系管理、课程体系管理、学生实验门户、实验过程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实验考核、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教师教学考核等方面工作的实验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为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资源效益和保障开放式自主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并在国内高校中起到了辐射和示范作用。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09:0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