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SCU)地处中国
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于1900年由基督教浸礼会在
苏州创办,是
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1951年在
台湾省复校,也是
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历史悠久,被视为省内最佳的私立大学之一,与位于
江苏的
苏州大学同宗同源,并互为姊妹学校。
办学历史
1871-1901创办前身
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监理会在
苏州和
上海开办的几所学校。1879年起,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先后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宫巷书院(Kung Hang School),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1900年,监理会决定合并三所书院,以宫巷书院为基础,在苏州天赐庄博羽书院旧址,扩建为大学。1900年12月学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任首任校长。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
1901-1929发展起步
1907年,东吴大学首次授予毕业生学士学位,同时是中国第一个文学士学位(沈伯甫)。
1908年,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名称改为“Soochow University”。
1909年,东吴大学颁授三个
医学士学位,后未继续(1912年医科撤销)。
1910年,东吴大学增设神学科。
1911年3月,孙乐文去世,校董会选举同一宗派的上海中西书院的校长葛赉恩(J.W.Cline)为东吴大学的新校长。这一任命也就使上海中西书院与东吴大学合并组成了东吴大学的文理科。当时大学生人数为50名左右。
1912年,东吴大学颁授第一个神学学士学位(同年神学科撤销)。
1915年,东吴大学于上海
昆山路中西书院原址设立法科,规定学生需在大学文理科学习两年后才能投考。同年颁授第一个理学士学位。
1917年,东吴大学颁授中国第一个硕士学位(徐景韩)。
1927年,文理科、法科分别更名为
文理学院及法律学院。
1928年,东吴大学开始招收女生。同年颁授第一个法学硕士学位(金兰孙)。
1929年,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及理学院。自此东吴大学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文学院及理学院在苏州,法学院在上海昆山路。
1929-1937优化立根
五四运动后,东吴大学开始进行中国化的过程,于1926年首先废除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继而改组校董会,三分之二的成员改由中国人担任。
1927年,
杨永清先生当选首任中国籍校长,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
1929年,
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核准东吴大学在国民政府注册立案。
1930年时学校共有文、理及法三学院,十二个学系。同年学生人数达755人,为全国基督教大学之冠。
1937-1952战时颠沛
东吴大学受
抗日战争影响,苏州上海两校区辗转迁徙各地。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东吴大学师生纷纷自各地返回上海及苏州校园,展开复校工作。
1952年,中共进行院系调整,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
华东政法学院,会计系并入
上海财经学院;在苏州的文理学院部份学系就地移交苏南师范学院,1952年12月苏南师范学院改名
江苏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于1982年改制为
苏州大学)。
1951-1961在台复校
1949年,东吴大学在台校友倡议复校,1951年筹组董事会。
1954年,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核准先行成立台湾东吴大学恢复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四系并附设外国语文学系,为台湾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1957年,购得士林外双溪土地七甲和士林镇公所赠与之土地共十五甲。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汉口街迁到外双溪现址。
1961-1983蓬勃成长
迁入外双溪校区后,学校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在1969年,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核准东吴大学恢复大学建制。
1969年-1983年,增设十二个学系、七个研究所、三个博士班,图书馆、哲生楼、音乐馆及教师研究大楼等校舍相继建成,又在台北市贵阳街设城区部,并兴建两栋教学大楼。教学设施日趋完善,校区规模已然成型。
1983-2008步入现代
1983年-2008年,东吴大学发展为两个校区,外双溪校区位于文化风景区,安置文、外语及理三学院;城中校区位于政经文化中心,安置法、商两学院及推广部。两校区统合运作,各有特色。2000年,东吴大学与同源的苏州大学同庆建校一百年。
2004年,由前台湾行政管理机构副负责人刘兆玄接任校长,即展开多项重大校园制度及建设更新,将东吴明确定位为“一流的教学大学”,连续2年获得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教学卓越计划2亿多新台币,为公私立排名第一。也获得政治系校友、富兰克林证券总裁刘吉人捐赠1亿元作为人社院学生双修商学院之奖学金,这也是东吴在台复校53年来,金额最高的一笔捐款。
2008-快步卓越
2008年3月,外双溪校区第一、第二教研大楼落成启用。
2010年,台湾东吴大学与江苏苏州大学同庆建校一百一十周年。
2012年,潘维大接任校长,其以提升东吴大学国际观与竞争力为目标,透过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知名度,希望学校发展成为一流大学。
2005至2017年,学校连续13年获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奖助,金额达9亿元新台币以上。
2018年—2023年,学校连续6年获教育主管部门“高教深耕计划”补助。
资料来源: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东吴大学设有人文社会、外国语文、理、法、商及巨量资料管理等六个学院,下辖26 个学系(学位学程)及1个外国学生专班。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东吴大学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人数达1199人(注:与官网认识东吴界面的数据不一致),其中“名誉教授”8位,“名誉博士”18位。该校成立“教师教学奖励遴选委员会”,针对候选教师所提出之各项教学教材、教学成果、师生互动等佐证资料进行审查,遴选出“教学杰出”教师3名与“教学优良”教师17名。教师在2023年度“教学实践研究计划”通过名单中,共计有18位教师通过申请,通过率近6成。
教学建设
东吴大学系教学为主、研究兼重之综合大学,旨在推动跨国、跨域、跨界多元之教学与研究发展,使高等教育与时代接轨。于2015学年度设立台湾首创「巨量资料管理学院」,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之巨量资料领域专业人才。根据InCites 分析,该校2016-2022年学科正规化引文影响力(Category Normalize Citation Impact,CNCI),有两项领域之CNCI高于全球平均值0.97:「Art & Humanities」(1.48)、「Social Science, general 」(1.16)。
合作交流
优久大学联盟
2013年9月28日,东吴大学发起,邀请文化大学、世新大学、淡江大学、铭传大学、辅仁大学、实践大学共同组成北区七所私立大学交流平台,以交流、合作方式,共同面对高等教育环境的变迁。2015年大同大学、2017年台北医学大学加入,2018年12月,中原大学、逢甲大学、静宜大学等三所学校相继加入,2022年10月东海大学加入,成为13校组成的优久大学联盟。
十三所大学建校皆逾半世纪且各有所长,横跨理工、商学、农学、医学、传媒、法学、语文、民生、教育、环境、艺术、设计、物理、化学及建筑等不同专业领域。各校以其特色为主题,固定轮流举办讨论会议及合作、交流活动,借以互相学习,诸如教务合作、学生事务与辅导工作经验分享、产学合作案例交流、图书与资讯资源共享、联合采购、联合路跑及单身联谊活动等。
国际与两岸交流
东吴大学与35国共计333所国际与大陆优秀大学签订学生交换合作协议,开创多元学术交流机会,提供本校学生赴国外协议学校进行不同领域的短期交换研习。333所交换合作学校中,欧洲26所,亚洲97所,北美洲27所,南美洲3所和大洋洲1所;交换留学生数量约1236人。另外,为提升赴外研修动能,亦设立多项赴外研修奖助学金提供在校学生申请。
另有日文系及德文系订有赴国外大学团体研修协议,每学年推派在学生赴日本明海大学及德国明斯特等大学一学期或一学年,所修习课程可列抵该学系学分。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东吴大学拥有10个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
截至2022年,学校可交易智财(含专利、营业秘密、knowhow)共32件,研发成果技转企业并合作研发计划件数18件(研究经费+技转金共652万1,812元),整体技术移转率56%。
该校教师发表于SSCI、SCI期刊之当年影响指数(JIF)以该领域Q1及Q2最多,相较于2016年,2021年Q1成长66%、Q2成长1.4倍。2022年,该校国际合作论文占整体论文发表总篇数39.88 %。教师执行国科会研究计划逐年提升,从2019年128件至2022年144件,成长12.5%;总经费从2019年8,442万1,258元至2022年9,832万8,665元,成长16.5 %;持续发展研究能量。
资料来源:
学术资源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东吴大学
校徽的设计包含中英文校名及校训。红黑二色原是法学院的校徽颜色,反映了当时强调铁血精神的时代背景,其后红与黑则成为东吴的
校色,如今校色更有新的诠释,红色象征热诚,黑色象征坚毅与包容。
精神文化
东吴大学是先有英文校训,后才有中文校训。英文校训Unto a Full-Grown Man出自新约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第十三节,寓意“教育成人”;1929年校政部会议通过
杨永清校长提议,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
该校校歌出现于1920年,乐曲源自美国民谣Alma Mater,歌词迄今有三种版本。现行版本的歌词是1963年由中文系曹升教授所作,「双溪潆秀,绿畴平旷」表现外双溪山明水秀的环境,而「德智兼修,中西融贯」,则是东吴大学从苏州到台北的一贯精神。
(一)
双溪潆秀,绿筹平旷,胜境立宫墙
德智兼修,中西融贯,救世遇贤良
东吴旧誉,台湾继刱,圣道必弘扬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日月看重光
(二)
桃李争荣,春风和畅,弦诵乐无量
博爱胸怀,自由思想,行健达坚强
东吴旧誉,台湾继刱,圣道必弘扬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日月看重光
(三)
科学新知,心灵修养,蔚起树乾纲
东吴旧誉,台湾继刱,圣道必弘扬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日月看重光
(四)
海阔天高,前瞻开朗,志气自轩昂
敬业乐群,开来承往,国运进隆昌
东吴旧誉,台湾继刱,圣道必弘扬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日月看重光
资料来源: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6月,东吴大学共共154个学生社团,其中公共类30个,艺术类30个,学术类23个,体育类33个,服务类11个,联谊类21个。
学校成立“群育暨美育中心”,由专责辅导学生社团之课外活动组改制而成。其目的在提供学生学习场域, 设计规划各种方案,经由参与、体验,反思的群育主题,透过学校各团体组织,如学生社团、班级组织、各单位志工的投入,以培养在群我关系的互动中,个人的态度与责任;在团队合作中,个人的角色与义务。群育暨美育中心除了提供社团经营技巧、经费补助及各项行政支援外,积极推动服务学习及国际志工。
体育文化
1999年起,学校持续举办24小时「东吴国际超级马拉松」,推广「永不放弃」之生命教育,体验超马坚毅精神,显示学校重视五育并进的全人教育理念,并于2012、2014、2017、2018年荣获国际超级马拉松总会(IAU)认证为金牌赛事。
校区情况
城中校区
东吴大学城中校区位于台北市中正区贵阳街一段56号,城中校区拥有第一大楼(崇基楼)、第二大楼(铸秋大楼)、第三大楼、第四大楼、第五大楼、第六大楼等楼宇。
城中校区现有法学院(法律),商学院(经济、会计、企管、国贸、财经、资管)。
外双溪校区
东吴大学双溪校区位于台北市士林区临溪路70号,双溪校区于1958年落成,1999年修整外观,宠惠堂为东吴大学在外双溪校区所建的第一栋校舍。双溪校区内有综合大楼,综合大楼于1959年落成;双溪校区拥有第一教学研究大楼、第二教学研究大楼、音乐馆、松怡厅、安素堂、中正图书馆、戴荪[sūn]堂、光道厅等建筑。
外双溪校区现有人文社会学院(中文、历史、哲学、政治、社会、社工、音乐),外国语文学院(英文、日文、德文),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心理),巨量资料管理学院(资料科学系)。
行政管理
现任校长
詹乾隆于2024年4月1日由东吴大学董事会指派就任学校校长一职,同时担任东吴大学法律学系专任教授。
历任校长
校园环境
东吴大学有
外双溪及城中两校区,分别位居
台北市文教、政经精华动线上。文、理、外语三学院位于外双溪,此处为一文化风景区,毗邻
台北故宫博物院;法、商学院及推广部则位在政治经济重心之台北市城中区,两校区周边交通便捷。
宠惠堂
宠惠堂始建于1958年,是该校在外双溪校区所建的第一栋校舍。董事长王宠惠规划筹建,因此以大楼命名为宠惠堂以为纪念。大楼楼高三层,原为课室大楼,现今一楼为行政单位使用,二、三楼改作为文学院及各学系之办公室以及研究生研讨室之用。
安素堂 爱徒楼
安素堂 爱徒楼为基督教卫理公会在该校所设之教堂,完成于1956年10月30日。半边为教堂,供教徒做礼拜使用,因感念其会督黄安素先生及其夫人帮助该校复校,故将本堂命名为“安素堂”以为纪念。另半边为教徒聚会场所,亦为纪念其后任会督牧师罗爱徒先生而命名为“爱徒楼”,作图书馆使用。至1978中正图书馆兴建完成,始将图书馆迁出,再改为教室及中文系等单位使用。
铸秋大楼
铸秋大楼始建于1979年,完成于1980年,建成后即将商学院及各行政单位迁入,同时法学院亦自外双溪迁来。又本大楼自购买校地以至建筑完成,皆为前校长端木恺先生(字铸秋)大力完成,因此将该大楼命名为“铸秋大楼”,并在大楼中间川堂设置塑像及壁记以为纪念。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