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总布胡同
北京市东城区东南部胡同
东总布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南部,东起建国门北大街,西至朝阳门南小街,南与顶银胡同、贡院西街、南牌坊胡同相通,北与大羊宜宾胡同、宝珠子胡同、北总布胡同、弘通巷、北牌坊胡同相通,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因明时一总铺在胡同内得名。
历史沿革
东总布胡同明时属明时坊,与今西总布胡同统称总铺胡同。铺,为明代地方保甲制度中之划分单位。据《宛署杂记》中记载:“城内地方以坊为纲”,坊下分牌,牌下分铺,“见行城内各坊,随民居多少,分为若干铺,每铺立铺头、火夫三五人,而统之以总甲”。总铺,即总甲理事之所。总铺胡同当为附近各胡同各铺的总甲所在。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分东西总布胡同。
1913年,家住东总布胡同、时任财政总长的周自齐,捐资修建了东总布胡同马路,这也是北京的第一条马路。1900年6月20日,清兵神机营领崔恩海将专横跋扈、肆意挑衅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击毙于西总布西口外。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主要导火索。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辛丑条约》还在谈判中,清廷便按照八国联军公使团的要求,在事件发生地点,为克林德建造大理石牌坊。历时7个月始成。额题“克林德碑”四字,碑文由光绪帝亲写,此被国人视为国耻。
1918年11月13日,北京沉浸在一战结束的欢呼声中。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由西总布胡同西口迁移至中央公园。解放后,又将此改为“保卫和平”坊。
历史变迁
总布胡同位于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元代既已形成,明朝属明时坊,因总捕衙署设于此,故称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南小街为界,分称东、西总布胡同。民国三十六年将原城隍庙街改称北总布胡同,并沿称至今。
胡同特色
重要人物
1931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居住北总布胡同,那所房子成了有名的“太太的客厅”,这座“太太的客厅”正像有人说的:“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孕育出了无数思想、作品和人才。30年代与梁思成夫妇毗邻而居的是金岳霖。由于志趣相投,交情甚深,此间常在其寓所举办的周末沙龙,在京城也小有名气。梁思成夫妇的座上宾还有费正清夫妇。这对极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从1929年起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思想以及中西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费正清这三个字就意味着美国的汉学研究。
1932年2月,他在西总布胡同2l号(老门牌)租了一套华丽的住宅,与威尔玛(费慰梅)结婚。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也曾住在这条胡同里。
195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论》,但同时也使他遭受错误批判。从1957年至1981年去世,马寅初一直住在这里,去世时享年100岁,其夫人在105岁时去世,两人是这条胡同里有名的长寿夫妇。董希文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油画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美术的里程碑,其主要绘制过程是在西总布胡同74号的小二层楼上。他一生的创作生涯,又意味着对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事业的最初的探索和开拓。
在东总布胡同45号院(老门牌),还住过一批著名作家。像一生讴歌淳朴农民的赵树理;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著名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张光年,笔名光未然;著名作家刘白羽、萧乾等。
主要建筑
53号院
东总布胡同内53号院,该处原是大杂院,三十年代,陈觉生购得,陈当时任北平铁路局局长,用贪污铁路上的材料盖起了一座大宅院。北平沦陷后,陈觉生被日本人毒死,该宅被伪警察署一日本顾问官所得。抗战胜利后,此处为国民党警察部门。解放后为作家协会所在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忠厚里、小丁香胡同并入。1982年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胡同文化
东总布胡同依然在创造着新的辉煌,北京市第一个老年学校诞生在这里,它也是北京行政执法进社区第一批试点单位,是北京第一个全民健身样板工程。
所获荣誉
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7 15: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