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栏梨花》是宋代文学家
苏轼的诗作。此诗前二句写春末夏初梨花盛开、柳叶飘飞的情状,后二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以及感叹美景易逝、人生短促的愁情,也流露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情感。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作品原文
东栏梨花⑴
梨花淡白柳深青⑵,柳絮飞时花满城⑶。
惆怅东栏一株雪⑷,人生看得几清明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东栏:这里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⑵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
⑶柳絮: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⑷雪:这里喻指梨花。
⑸清明:清淡明智。
白话译文
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条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经盛开,布满了全城。
心绪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恰似花开正盛的梨树,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
创作背景
《东栏梨花》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
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继任密州知府职位的是
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今属江苏)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第三首。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诗篇。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叶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这不但精确地把握住了春末夏初梨花、柳叶的特征,而且已暗含伤春之感。因为初春柳叶初发时是嫩绿色的,而此时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青,说明春天已一去不返了。
次句是前句的回复,以“柳絮飞”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应“梨花淡白”。但读起来并不觉得重复,反而觉得更有情致,伤春之情更浓,伤春之愁更深。这是因为第一句写梨花、柳叶之色,第二句写梨花盛开、柳絮纷飞之状,而回复的句式又加重了抒情色彩。
正因为一二句已暗含伤春之感,因此第三句即以“惆怅”二字开头。“东栏一株雪”即指“东栏梨花”。有的本子作“二株雪”,
查慎行说:“二,当作一。”“一株雪”再一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和一个诗人自己。末句补足前句,正是“惆怅”的内容。这两句意境如下:诗人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诗人身上,诗人也变成了“一株雪”。最后,诗人感慨而出,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人生,看得透彻与清明。
杜牧《
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东栏梨花》的最后两句即化用杜牧诗意,但感慨更加深沉。杜牧抒发的是物是人非之感;明年砌下梨花依旧而凭栏欣赏者恐怕已不是自己了。苏轼却由梨花的盛开感到人生的短促,充满了“人生如寄”(
王文濡《宋元明诗评注》卷四)之感。
苏轼才气横溢,纵横恣肆,他的某些诗确实“伤率、伤慢、伤放、伤露”(《纪评苏诗》卷十六《读孟郊诗》)。而这首诗却涵蕴甚深,是一首有“弦外之音,题外之旨”的好诗。
名家点评
宋代
洪迈《
容斋随笔》卷十五:“(张耒)好诵东坡《梨花》绝句,……每吟一过,必击节叹赏不能已,文潜盖有省于此云。”
清代
俞樾《湖楼笔谈》卷五:(郎瑛认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熳”)“此真强作解事者!首句‘梨花淡白’即本题也,次句‘花满城’本承‘梨花淡白’而言。若易首句为‘桃花烂熳’,则‘花满城’当属桃花,与‘惆怅东栏一株雪’了不相属,且是咏桃花,非复咏梨花矣。此等议论,大是笑柄。”
清高宗敕编《
唐宋诗醇》卷三十五:“浓至之情,偶于所见发露,绝句中几与刘梦得争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
东坡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