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槎纪略》是姚莹所著作品,出自于《姚莹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作品原文
台湾,海外一郡耳,悬绝万里,而糖米之货利,天下帆樯所至,南尽粤、闽、两浙,东过江南、山东,北抵天津,以及沈阳,旬月之间可达也。地亘千里,沃饶甲于南服。然其人蕃庶强悍,易动难静,归化百四十年,乱者十数起;械斗劫掠,比比有之。国家岁费帑金二十八万,设一总兵、三副将,水陆十六营,戍兵一万四千六百有奇,其重之也如此。夫无事则享其利,有事则弄其兵,区画而措置之者,吏也。置兵所以治民,治其民不可不知其情,知其情不可不审其势,审其势不可不察其机(几)。故情得则势见,势见则几明,势见几明而方略出焉。顾或习近闾阎,而 于制度,或锐意兴革,而昧于事情,逐末者忘本,务名者乖实,言之娓娓而无所用,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利害相乘,不可不辨也。嘉庆己卯、庚辰之岁,余从政台邑,兼摄南路同知,今上元年,权判噶玛兰,稍识全台大略,尝有所言,上官弗善也,未几罢去。癸未春,先师赵文恪来督闽、浙军,深忧海外,特请以知福州府方君往守,属要务十余事焉。君知无不言,每陈事,文恪未尝不称善,立从所请,卒能戡弭祸乱,海外以安。甲申夏五,中丞孙公巡台,表上其绩。会诏问贤能,文恪以君对,擢汀、漳、龙道,仍守台事。又一年,文恪督云、贵去乃易。夫天下治安在守令,督抚虽贤,耳目固难真切,即切矣,而奉行之实仍待其人。故知之而不能言,咎在其下;言之而不能举,咎在其上。若夫言而举之,合如针芥,吾不以羡君之遇,而叹文恪之知君,能竟其用也。余以羁忧,栖迟海外,目睹往来论议区画之详,实能明切事情,洞中机要。苟无以纪之,惧后来者习焉不得其所以然,设有因时损益,莫能究也。乃采其要略于篇,附及平素论著涉台政者,而以陈周全之事终焉。世有审势察几之君子,尚其有采于兹。道光己丑冬月。【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又号幸翁,清安徽桐城人。1807年中举,连捷成进士,归班铨选。1816年起,先后在福建平和、龙溪,台湾,噶玛兰,江苏武进、元和等地任职,又升任淮南监掣同知,护理两淮运司职。所至皆有政绩,以循吏能员为人所称颂。1837年秋升署台湾道,次年莅任。鸦片战争期间,与总兵达洪阿积极组织防英抗英,先后报有鸡笼、大安港之捷。战后,被污以“杀俘冒功”罪名入刑部狱,史称“台湾之狱”。旋奉旨加恩免治罪,发四川以同知知州用。补蓬州。先后奉命两次入康藏,处理两呼图克图纷争事件。成《康輶纪行》。1848年春,辞官归里。1850年冬,咸丰皇帝宣布耆英等罪状,台湾之狱因以平反,旋奉旨授湖北盐法道。1851年春奉旨赴广西军营,任大营翼长,参与镇压太平军之役。不久升任广西按察使。次年署湖南按察使。1853年1月24日卒于长沙。自幼即怀经世之志,又承家学,师事族祖姚鼐习古文法,入仕后有守有为。他既是嘉道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又是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还是桐城派文风学风转变的关键人物,更是一位坚决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终以道德、功业、文章兼美而彪炳于后世。编者简介施立业,男,1958年生,安徽霍邱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主攻地方史,偏重于思想文化史。著有《姚莹年谱》等,参与主编完成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项目《桐城派名家选集汇刊》等。先后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多次。曾任《安徽史学》总编辑兼历史所所长,现为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拔尖人才。兼任省社科联副主席、省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